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积极抢抓“组团式”帮扶工作机遇,采取“联动式”统筹、“主导式”发展、“开放式”建设、“一站式”保障等措施,有效推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取得实效。
“联动式”统筹推进,凝聚工作合力
眼下,正值中药材采收、加工时节,走进岷县麻子川镇中药材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黄芪、当归的药香从土壤中缓缓散发。科技特派团专家们的身影穿梭其间,不时地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面对面答疑解惑,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
这是定西市“组团式”帮扶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为用好用活“组团式”帮扶资源,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定西市成立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议事协调小组,明确教育、卫健、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具体职责,建立日常联络、对接协调、工作调度、调研督导、激励关怀等“五大工作机制”,做到同题共答、协同联动,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任务落实。
“主导式”创新发展,提升帮扶实效
“科技特派团的选派给我们送来了最强‘智囊团’,群众的产业振兴路越走越宽了”,提起帮扶团队带来的新变化,药材种植大户陈祥连连点赞。
定西市地理条件独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牧草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技特派团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组建马铃薯、中药材、牧草等11个产业帮扶组,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151个、先进技术16项,解决关键技术31个,转化应用科研技术成果10项,培育特色产业标准体系9个,打造中药材、小杂粮、苹果等“土字号”“乡字号”品牌7个,有力促进了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走进渭源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整洁明亮,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多样,群众就医井然有序,令人眼前一亮。而在前几年,“没人没钱没设备”“医院服务差、技术差”还是深深困扰当地群众就医的难题。
在帮扶干部人才的牵线搭桥下,3个重点帮扶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教育卫生配套,建成渭源县人民医院健康与慢病管理中心综合楼,购进医疗设备178台,配备救治床位24张,争取资金为通渭县人民医院购置医疗设备6套;帮助建成数字化生化实验室、共享教室、录播教室、云计算机教室等一批先进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看病不出县”的美好愿景,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有优质的教育教学条件。
“开放式”建设队伍,补齐人才短板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借助“组团式”帮扶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定西市坚持“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大力培育本土人才,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马凤英是渭源县第一中学的一名老师,在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帮扶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她连续三年被甘肃省数学会授予数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2024年三个课例获得甘肃省融合创新案例一等奖。“得益于帮扶团队教师的指导,我积极借鉴项目式教学案例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马凤英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来,28名医疗帮扶人才先后与受扶医院84名骨干医师建立师徒关系,开展业务培训和现场教学讨论500多场次,帮助建强重点科室25个,引进开展新技术业务30多项;40多名骨干教师到受扶县高中常态化开展示范课、理论讲座、学科教学等活动,建成“名校长”工作室1个、成立教师培训基地3处;44名科技特派团成员帮带培养本土人才217名,结对帮带本地技术骨干人才252人,先后开展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调研座谈171场次,培训群众5355人次。
“一站式”服务保障,强化关心关爱
工作上优先保障,生活上倾情照顾,已成为定西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为让帮扶干部人才安心干事,定西市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帮扶干部人才机制,为每名帮扶队员确定一名受扶单位班子成员结对联系,定期开展走访交流、谈心谈话和联络服务,并从办公、食宿、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帮扶干部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通渭县为我们租赁了宽敞明亮住房,还为我们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发放各项津贴补助,为我们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帮扶干部王国磊开心地表示。
在帮扶干部人才与当地群众“手牵手”共同努力下,定西市发展短板快速提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希望的种子在这里播撒、萌发,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周思贤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