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政法·热点 详情

做好融合文章 共建和美乡村
——北京昌平区兴寿镇党建引领城乡融合观察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唐中慧
  • 作者:芦晓春 刘杰
  • 2024-12-03 15:12:40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刘杰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将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有效结合,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许多地方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难题。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地处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是传统的农业镇,素有“京郊草莓第一镇”的美誉,也是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以下简称“百千工程”)的重要实施区域。近两年,在“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指导下,兴寿镇通过成立“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联合党委、探索建立创客联盟、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等措施,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城乡融合的兴寿之路。

党建聚合力——加强资源互补,推动区域联动

“镇里绘制了电子生活大地图,推出‘四季兴寿行’精品农文旅体商融合旅游路线。我们村里的导视系统、电子地图、进出村logo也必须跟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亲子主题餐厅、农场等融入旅游路线中。”2024年10月下旬,兴寿镇沙坨村迎来了一场“头脑风暴”,来自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昌平区委员会、兴寿镇的干部以及与之有结对关系的国有企业团委、高等院校团委的代表和设计师团队来到村里实地调研,在了解村容村貌、村情村史、村庄规划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场景对于沙坨村“两委”干部和村民来说并不少见。这两年,得益于兴寿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机制,越来越多的人才经常下沉到村里,不仅带来了意见和建议,也带来了资金注入和项目实施。“比如我们村的产业以草莓为主,相对比较单一。正是在与各级领导干部和高校、企业等代表的多次思维碰撞中,村‘两委’拓展出了盘活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特色林下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沙坨村党支部书记张杨安乐说。

兴寿镇组织委员任凯介绍,为推动北京市“百千工程”项目高质量实施,昌平区委组织部、昌平区农业农村局、兴寿镇共同成立了兴寿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联合党委,加强区、镇、村三级联动,统筹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谋划联动发展项目集群,推动区域内村庄的资源联通互补,协同发展。

同时,兴寿镇积极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将区域内中国国家版本馆、静之湖度假区、向上学校等与村庄链接起来,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壁垒,搭建村庄与不同行业间的沟通合作平台。发挥镇域内艺术家、创客、新媒体人聚集的优势,建立“乡村振兴四百人才库”,让辖区内的单位和专家主动参与到“百千工程”项目中来,实现村庄发展需求与辖区资源的有效链接和精准匹配。

人才促发展——建立创客联盟,实现共建共治

妙趣横生的艺术涂鸦、别具一格的创意门店、热闹非凡的乡村市集……走进有“京郊小大理”之称的辛庄村,现代气息与年轻活力扑面而来。谁也想不到,这个2023年入选北京市首批19个、昌平区唯一一个“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行列的村庄,以前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空心村”。

辛庄村的转变,与一次关键的选择密不可分。2012年,村“两委”在一个民营企业老板高价租地建庄园与几个市民低价租地办学之间,选择引进以自然教育为理念的民办教育机构——向上学校进村扎根发展。从那以后,越来越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学生家长常年租住在该村生活和创业。

面对新村民的加入,辛庄村“两委”秉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庄治理理念,搭建有助于村“两委”干部与村民、新村民与老村民、村庄内部与外部世界、能人创业与共同富裕、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创共生的交融合作机制。同时,辛庄村完善协商议事流程,多次召集新老村民就村规民约、垃圾分类、停车场管理等事项展开协商议事,不断凝聚“有事一起商量,问题一起解决,成果一起共享”的共识。

2016年,一名学生家长开办了辛庄村第一家特色餐饮店,激发了学生家长及创客群体在村里干事创业的热情。村“两委”因势利导,逐步在村南侧居民住宅区整体规划打造了集吃、喝、住、购、休闲于一体的“创客街”。截至目前,辛庄村已汇聚创客门店86家,每年为村里带来租金收入1053万元;每周举办的环保市集日均吸引客流3000多人次,拉动消费200万元,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共富。

为助力创客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村庄,2024年,兴寿镇以辛庄村为试点,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成立辛庄创客联盟,建设创客中心。由村“两委”负责村庄治理,运营公司负责村庄闲置空间的运营和物业管理,创客联盟负责创客的自主服务,创客中心负责对外招商。

作为辛庄村礼物手作坊的创业合伙人之一,郭啸石曾多次志愿参与村庄美化设计工作。“在我看来,创客联盟是连接镇村与新村民的桥梁,也是创客们解决问题、助推发展、谋划未来的协商议事平台,更是创客们招商引资的媒介。”郭啸石表示。

“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运营公司、创客中心参与利润分成,运营公司与创客联盟合作引导村庄产业升级,村‘两委’与创客联盟共同服务新老村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主体的专业优势,为村‘两委’减负增能。”兴寿镇党群工作办公室副科长霍美英说。

2024年10月10日,辛庄村创客参加创客联盟成立仪式。 受访者供图

文化润心田——村庄拥抱艺术,艺术反哺村庄

下苑村是知名的艺术村,自20世纪90年代起,钱绍武、许仁龙、田世信等艺术家、设计师及媒体人为寻求更大的创作和生活空间,陆续入驻下苑村。起初,艺术家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来往对象基本上也是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这种互动不仅涉及物质层面,更深入到精神领域。

“艺术家对村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前绘画、陶艺、雕塑等艺术活动对于村民来说比较陌生,现在不少村民都有了创作能力,有的甚至能靠手艺赚钱。”下苑村党支部书记冯志广介绍。

村民王宝珠和刘秀芬夫妇,原本经营着一家小卖部。2003年,青年艺术家黑子租下他们家的一间大屋作工作室,于是便经常有画家来买东西。接触多了,夫妻俩便也学起了油画。养驴、喂猪、卖菜等朴实的农村生活场景,都能成为两人的创作主题。

多年来,夫妻俩总共画了200多张画,不仅多次外出参加展览,还有几十张画被买走收藏了。“艺术能给人一种精神力量,画好一幅画比吃一顿大餐还高兴,心里特满足。”王宝珠告诉记者。

从最初的艺术家需要村庄,到现在的艺术家与村庄相互交融,艺术走进乡村的实践在下苑村得到了生动的演绎。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各具特色的商业店铺和热情周到的餐饮服务,使下苑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依托村内丰富的艺术家资源,下苑村还重点发展文创开发、展览展示、非遗手工、直播带货四大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下苑村的故事是兴寿镇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兴寿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将传统文化元素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文化特色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鼓励个人或集体打造村庄特色IP,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电商直播矩阵,引入专业平台发展社群电商,带动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融合农耕文化、市井文化等元素,组织开展乡村咖啡节、草坪音乐会、亲子活动、春节“村晚”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营造更有特色的文化消费场景。通过“新场景+新业态”将老村落变成网红打卡地,让场景吸引流量,把流量转化为消费,不断提升乡村竞争力。

“下一步,兴寿镇将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政策制度,实现新老村民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兴寿镇党委书记鞠国栋表示。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