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陕西镇坪县:冬日前胡采收忙 奏响增收致富曲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王晓乾
  • 作者:张静 万宝
  • 2024-12-04 19:27:20

11月27日,走进陕西省镇坪县城关镇白坪村前胡种植基地,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村党支部书记吴万新正带领几位村民,抢抓晴好天气,挥舞着锄头采挖前胡。地里,一排排刚挖出的前胡密密麻麻地摆放着,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

吴万新与村民正在去除前胡上的泥巴。

前胡,作为一种以根入药的草本中药材,适宜生长在海拔250米至2000米的山坡林缘,喜冷凉湿润气候。这种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降气化痰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是吴万新心中的“致富草”。

谈及种植前胡的初衷,吴万新打开了话匣子。去年,驻村帮扶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组织白坪村的干部和村民到安徽、湖北、重庆等地考察学习,他们发现了前胡这个“金疙瘩”。前胡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白坪村的环境正合适。因此,今年年初,吴万新率先试种了10亩,其他村民见状也纷纷跟进,如今全村已种植了70多亩。

看着地里丰收的前胡,吴万新心里乐开了花。他高兴地和村民们交流种植心得:“今年虽然天气干旱,但前胡产量还不错,一亩地能收1200斤左右。按每斤5元的市场价计算,除去人工、肥料、籽种等支出,每亩地的净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呢!”

吴万新一边去泥,一边介绍种植心得。

在白坪村,像余德富这样的五保户,也通过前胡找到了增收的路子。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乐呵呵地说:“平时农活闲的时候我就来这儿,种植、采收期一天能挣150多元,一年下来能挣近万元。对我来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已经非常满意了。”

白坪村的向世仙是跟着吴万新种前胡的村民之一。他今年在白坪村四房院种了9亩前胡,从种下去那天起,就没少操心。浇水、施肥、除草、防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为了种好前胡,他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看着地里的前胡,心里满是欢喜和满足。他感慨地说:“当初跟着书记种前胡,就是觉得这事儿靠谱。现在看着这些前胡,就像看到了自家的金山银山。这一年的辛苦都值了,以后啊,我还得接着种,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白坪村村民余德富正在采挖前胡。

与此同时,在友谊村的前胡种植基地,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郑达全正和10余名村民在地里忙活,他们或弯腰细心采挖,或蹲下身子仔细去泥,干劲十足。

郑达全今年下了大力气,种了120余亩前胡。他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跟人唠着:“咱这地儿虽说比不上那些肥沃的大平原,但种前胡也有自己的优势。我这亩产在800到1200斤,初步算下来能收个10万斤左右。按5元一斤的市场价,收入能有50多万元。这还不算完,种和采收的时候,带动了附近30多户农户来干活,光劳务工资就发了30多万元。这些农户家里的老人能帮忙除草,男女劳力能帮忙采挖,部分村民还挣得有土地流转费,大家都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说起未来的打算,郑达全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前胡浑身都是宝,咱不能只停留在种植和采收的阶段。我还计划引进一些深加工设备,将前胡加工成中药材饮片、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一来,收入还能再翻一番。”

郑达全和10余名村民在友谊村前胡种植基地里忙活。

白坪村和友谊村发展前胡种植仅仅是城关镇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缩影。近年来,城关镇在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建设秦巴生态经济引领区的过程中,坚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推进镇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统筹整合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积极拓展延伸中药材繁育、种植、初加工链条,城关镇念活了药字“经”。

前胡长势良好,静待采收。

如今,青山密林已摇身变成中药材种植的第一车间。除了前胡,在地黄连、葛根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也已达到2万余亩。新型经营主体日益壮大,联农带农机制成效日渐凸显,中药产业打造出的提质增收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作者:张静 万宝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