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上,农民群众在表演节目。 资料图
11月21日至25日,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作为“大地流彩”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的350多位农民演员、150多位乡村工匠、200多种乡村非遗项目、500多个农业文化遗产特色产品进行展演展示。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国文联等有关单位围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组织开展“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活动,推动文化铸魂、文化培根、文化养德、文化兴业。各地创新形式,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当主角、展风采、得实惠,乡村文化日益繁荣兴盛,优秀农耕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赋能,激活乡村万千气象。
激活乡村文化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
广东南山英歌舞热烈铿锵、气势豪迈,那种强烈的生命力瞬间点燃观众的热情;重庆丰都民歌《石工号子》以其原始粗犷的音乐风格,表现大地上的生命呐喊,铿锵有力、直击心灵;《非遗里的和美中国》呼应着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作为本次展演季的重头戏,“村潮涌动生华彩”专题文艺展演,节目全部来自乡村,由农民自发创演,“农民歌唱家”“农民诗人”等积极参演。
在“大地流彩”系列活动的舞台上,农民始终是主角。从“爱中华爱家乡”中国农民诗会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文艺作品展,从“村字头”乡村文体活动到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各地都坚持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关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为农民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农民当主角、农民得实惠,吸引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1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参观“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并参加乡村非遗体验。韩俊强调,坚持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梁云凯是河北石家庄市鹿泉区小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他与小李庄的部分村民一起参加了今年的“村跑”。他说自己不是跑步爱好者,但连续五站赛事他都参加了。“我想带着村民出来强身健体、增长见闻,同时也想看看全国各地的和美乡村建设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有哪些我们可以移植的有益经验。”他说。
“村跑”用跑步路线串联展示乡村美景,让人们品鉴地道风物美食,深度体验当地乡风民俗,这一活动不仅让群众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带动当地文旅发展,也成为他们展示乡村风貌、交流经验的平台。
让乡野大地上的人们享有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精神空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目的。“村跑”“村BA”“村超”“村歌”“村舞”“村晚”等“村字头”文体活动之所以能火爆出圈,其底层逻辑是一场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嘉年华,村民的情感诉求、自我价值得到了真正实现,从而激发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这些活动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喜好,农民打心眼里觉得乐呵、过瘾,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汇聚起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合力,也温润着乡村的“精气神”。
“大地流彩”系列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农民文化艺术能人。如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满天星”农民乐队、云南怒江州福贡县的江晓春、张晓慧伉俪的“木火乐团”、北京的“谷仓”乐队等。坚持农民唱主角,不断提高其参与度,同时吸引一批乡土文化人才、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就能激活乡村文化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
焕发优秀农耕文化新活力
在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上,一幅22米长卷《锦绣台江》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充满光泽的黑色布缎上,苗族传说、传统节庆、生活习俗、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等皆在其中,形象生动夸张,色彩绚丽。这幅作品由百余位绣娘历时近一年半绣制而成,生动展现了苗族用图画、绣片记录生活的文化传统。
“我们把生活中的画面呈现在这幅长卷上,这幅作品也被称为苗族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也把这幅长卷带到了法国,让世界人民看到苗族文化的精彩和民族文化的魅力。”贵州台江县苗族刺绣市级非遗传承人邰娟娟说。
刺绣、编织、农民画、年画、剪纸、雕刻、皮影、陶艺……本次展演季上的这些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引发审美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既离不开贴近当下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原汁原味的民间特色、民间韵味。各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将传统习俗、手工技艺等与现代文明元素有机融合,或借助科技力量放大自身魅力,或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受众群体,抑或是不断进行创意研发、工艺改良、流程再造,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国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苏绣飞针走线,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都江堰泽被千年,蕴藏着“人水和谐”的东方智慧;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世界提供了旱作农业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在“大地流彩”系列活动中,各地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通过一系列保护、创新举措,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挖掘文化遗产多种功能、释放多元价值,让优秀农耕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艺术不仅为凝心聚力提供了精神桥梁,也为产业发展积累了深厚土壤。韩俊强调,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产业,把文化艺术与古村落、古民居等活化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宿、研学、康养等新业态。要培育引进乡土文化人才,把艺术引入乡村,鼓励引导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和带动当地文化建设,打造一批艺术村、写生村,拓展乡村多元价值。
为更好发挥文学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在近日举行的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创新发展座谈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会同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联合开展“艺术点亮乡村”行动。行动包括文艺工作者驻村、开展乡村文化资源调查、建设乡村美育工作站、共建“艺术综合体”、实施“大家书房”计划、参与乡村建设规划、提供乡村设计服务、促进乡村非遗转化、谋划全域综合文旅项目、推进数字文化探索、培养乡土文艺人才等11个方面。
“乡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也是文化和心灵建设,要让艺术走进乡村,感染乡村,塑造乡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说。郭爱和在河南洛宁县罗岭乡建立“爱和小镇”,把艺术设计融入乡村建设,让这里很快有了乡村风情艺术公园的模样,村民在家门口有了种地以外的收入。每年他都要举办当日艺术展,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爱和小镇,当日创作、当日展览、当日拍卖、当日捐赠,款项用于周边村庄适龄儿童的美育教育。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创意链、传播链和技术链“三链融合”。“大地流彩”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在深挖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找准特色、凸显特色,将农业文化遗产、民俗节庆、手工技艺、乡村美食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聚集,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各地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推出多元跨界的文化创新活动。比如,天津、湖北、重庆、宁夏等地推动乡村文化地图的设计开发,让乡村文化资源得以精准标注和展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现芳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