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三项非遗传承的现状如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并采访了三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故事,为您详细解读。
郝庆军:列入人类非遗是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成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记者:这三项非遗是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什么?
郝庆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体系有三部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我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化遗产名录此前有7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把经过多年保护之后已经比较成熟的、达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水平的,进行“转名录”工作。去年3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受托开始做转名录相关的工作,就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工作框架下进行的。
这三项非遗是从2009年开始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到目前已经有15年了。15年间,从政府到社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保护工作,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非遗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此次三项非遗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我们保护工作成效的重大肯定。
记者: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对我们这三项非遗来说,以及对我们国家的非遗保护传承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郝庆军:对这三个非遗项目来说,由急需保护进入了常规保护的轨道,代表它们已经已经进入了我们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了。对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来说,意义重大,为我们提供了非遗保护的重要经验,就是要进行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为及时抢救面临失传危险的非遗项目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记者:什么是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您能举例说明吗?
郝庆军:所谓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意思是不仅就这个项目而保护,而是要保护它的环境,比如羌年主要是在四川北部的羌族藏族自治州,保护羌年这项非遗除了要对传承人队伍进行有效培训等基础工作外,还要让羌年的活动进入民众生产生活当中,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参加到这个活动当中,让它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此外,它还具备经济价值,羌族的妇女在羌年的时候,加入非遗工坊,能够在节庆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经过一系列激活活化工作,形成了社区、群众都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羌年的保护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成果。
记者:当前,我们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发展?
郝庆军:首先是要做好传播工作,这三个非遗项目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通过大力宣传,让它们不仅仅是所在地群众社区了解,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第二要认真总结这三个项目15年来进行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继续保护的非遗项目事业中。
三是要把这三项新加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连同刚刚入选的春节,以及其余3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纳入到一个保护体系框架内,让它们在我们国家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内,进行有序地保护传承弘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陈孟丽:用青春织就黎锦芳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钰莹
筒裙轻摆,椰树轻摇,12月的海南省五指山市毛纳村依旧绿意盎然。
“这是马,这是鹿,旁边还有云朵、水、竹子等,都是黎锦传统的图案花纹,取之于自然,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沉淀着一代代黎族儿女的集体记忆。”1992年出生的黎族女孩陈孟丽,身着传统黎族服饰,正在为游客们推介带有黎锦元素的文创产品。
衣染草木,身着山川,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有着三千余年的历史。
陈孟丽清晰记得,小时候,她总能看到妈妈和外婆坐在家门口的草席上一边唱歌一边织锦;每年“三月三”,也总有同乡的年轻男女们衣着华美,环佩叮当,这些美好的记忆相互映照,为幼年陈孟丽织就了一个关于黎锦的绮丽梦想。
2014年大学毕业后,陈孟丽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十年的创业史,陈孟丽从“单枪匹马”发展到现在“团队作战”,2019年,创办海南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聚焦黎锦服饰及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带动起周边百余位村民在家增收致富。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纳村考察调研,对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殷切希望。这一天,对毛纳村村民,以及像陈孟丽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永久难忘,“在传承黎锦这条路上,内心更为坚定,前景更加光明。”陈孟丽说。
近年来,海南省连续出台多项非遗保护相关文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非遗科学保护体系。围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传统工艺,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相关产业,已成为五指山等民族市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队伍已从2009年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了2万多人。海南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黎锦实践课,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培计划”等专项活动,让黎锦之花绽放得更为璀璨夺目。
“公司团队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地年轻人,有来自安徽的、湖南的,他们因为喜欢黎族文化,喜欢五指山而来到这里,以更为年轻和开放的视角,助推黎族文化传播到更大的舞台。”陈孟丽说。
黎族光辉锦如云,一朝绽放天下知。2023年4月,在意大利米兰国际设计周,黎族锦绣赢得满堂彩;2024年5月,黎锦风采惊艳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等三国;2024年9月五指山黎锦“进军”巴黎时装周秀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12月5日晚,当“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传入陈孟丽的耳中,她并未感到惊讶,更多的是欣慰。
“从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到现在移除‘急需保护’的标签,背后是从国家到我们每个黎锦保护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但未来的保护传承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陈孟丽说。
黄闽辉:四代人与木拱廊桥的不解之缘
儿时,家住福建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黄闽辉每天去学校读书,都要途经一条长长的木拱桥。这座名为万安桥的古桥下方,形如箩筐倒扣一样的拱形编木结构深深吸引着他的目光。“那时候还不懂这些,我就是透过一块破损的风水板,看到底下拱架像是密密麻麻编织在一起的,觉得很奇特。”黄闽辉说,“当时我还想过,这么漂亮的桥怎么没人去研究保护。”
长大之后,黄闽辉才从父亲口中了解到家里代代相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而那一座给他留下难忘记忆的万安桥,正是在1932年,由太爷爷黄金书带着儿子黄生富和黄象颜共同重建的。
“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清代贡生江起蛟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地展现了木拱廊桥的力学之美,这一点被集中体现在它的木头拱架结构上。“拱架是廊桥的灵魂。这项技艺的核心是通过编梁技艺实现力学平衡与跨度延展,桥梁的拱架完全用木头椽靠椽、桁嵌桁地紧密衔接而成。”黄闽辉说。
木拱营造技艺的系统性传承,也与万安桥有着解不开的缘分。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爷爷黄象颜便带着黄闽辉的伯父和父亲黄春财一起进行修护工作。当年16岁的黄春财看到和木头构件1:1大小的木板图式,无师自通创新出了在轻巧便携的纸张上绘图设计的方式,让原本依靠口口相传的技艺通过书面化的形式被完整保留下来。2008年,黄春财被评为了国家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对木拱桥结构的天然兴趣和家学渊源让黄闽辉也和祖辈们一样,一头扎进了传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事业里。然而在曾经一段时间里,传统木桥的建造需求逐渐减少,身怀绝技的黄春财父子鲜少能找到主持墨造桥的机会。
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拱廊桥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有很多人慕名过来学习,这项技艺学起来耗费体力,也很辛苦,但还是有人愿意坚守下去。”黄闽辉告诉记者,现在全县需要新建和修复的木拱廊桥数量变多了,愿意学习这项技艺的人也变多了。
在父亲带领下,黄闽辉至今已从事木拱廊桥建造19年。从“无桥可造”到传承有序,参与建造和修复10余座木拱廊桥的他感慨道:“不想让祖辈留下的技艺在这个时代消失了,希望能永远地传承下去。”
12月5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象征着这项技艺在近年来的存续力和传承力持续提升,如今已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余有陈:神秘歌舞庆羌年
随着悠扬的羌笛声响起,德高望重的“释比”头戴猴皮帽,手持法器,神情庄重地走在队伍最前面,其他族人们紧跟其后,一起向神坛献上鲜花和青稞酒。
这是今年11月1日(农历十月初一),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寨,余有陈在主持羌年祭祀祈福仪式的场景。余有成是黑虎寨的“释比”传承人,今年已经74岁的他,每年都要参加羌年祈福活动,因为“这是作为传承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羌年,是羌族人的新年,也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羌族奉行十月太阳历,以三十六天为一个月,一年就分为十个月,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羌族文化中认为太阳在九月三十号落下来,新的太阳在十月初一这天升起来,羌族人则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隆重的庆祝仪式。
12月5日,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听到这则消息时,余有陈内心激动不已,捧着手机将消息看了一遍又一遍。“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大自然的一切我们都要敬。”对他来说,羌年期间的庆祝活动早已习以为常,即便如此,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祭祀祈福的念词都时常在他脑海里反复排演,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27岁时,余有陈开始跟随舅舅学习“释比”文化,一直到2008年,他才学成出师,有资格独立主持仪式。“‘释比’不是一门手艺,他是羌族的文化和精神。”采访期间,余有陈很多次向记者强调的一句话,“释比”的传承是以师徒的形式完成的,所有经典全凭口传耳授,“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必须要踏实可靠,能吃苦。如果人品不过关,即便是亲儿子,也不会传授。”
逐水草而居、垒石为室的羌族人,养成了豪迈奔放的性格,游牧的生活,给了他们浪漫乐观的精神。如今的羌年,不仅是羌族人的盛会,也是各个民族相互了解、共同庆祝幸福美好生活的机会。舞姿随意洒脱的莎朗舞、自由悠长的山歌还有表示尊重自然的羊皮鼓舞,将羌年的庆祝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游客们品尝着热情好客的羌族人递来的腊肉,在羌寨里感受着这不经雕琢,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古老神圣的文化魅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若晴 陈银银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