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族、国家自立根基所在。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践行“大食物观”的新挑战
一是大食物观拓展了农业的宽度,对资源面提出了新挑战。通常讲,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有三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供应,能够提供足够能量;二是有丰富优良的种类、结构、品质,能够满足各类营养和能量;三是有合理的食用方式,能够安全愉快地被人体摄入、有效转化。目前,从我国践行大食物观看,农业产业领域、农业资源、农业功能、农业发展方式将大幅拓宽,除了向18亿亩耕地要食物外,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和多种方式的发展;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海洋和室内工厂化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要向更丰富的生物植物资源拓展,稳妥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走出人造蛋白、维生素等食物的新路,摆脱自然资源短缺的困境。这几个方面的拓展,已经让我们身边悄然出现了许多新业态,并带来了新挑战。
二是大食物观拉伸了农业的长度,对产业链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大食物观”必然需要“大农业观”。大农业观将与农业全产业链相关的各类产业均视为大农业产业体系,这超越了单纯的粮食种植和传统的耕地生产方式,要求面向全辖区、全疆域、全领域资源,发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加供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良种繁育与推广、农资供应与流通、农机制造与销售,以及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营销等,农业的多维度功能相互联系、构成密不可分有机统一体系。另一方面,“大食物观”需要树立“大市场观”。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决定产业体系建设,市场销售是产业的发动机。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有为政府在引导、保障和管理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几个方面拉伸了农业的产业链,也已经给我们悄然带来了新业态和新挑战。
践行“大食物观”的新任务
首先,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趋势。
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必须统筹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产业、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二是东西协作、陆海统筹发展的要求趋势。西部、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怎样有效让“胡焕庸线”和“陆海线”两线两边资源共享、互融共促,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这是国家战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些方面作了多年的艰辛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今,我国已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新阶段,这为开发西部、加强东西协作、陆海统筹,综合开发、有效利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资源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有利条件。东西协作、陆海统筹发展,实行西部开发、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需求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区间的相互往来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关联依存度越来越高,城乡融合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必须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循环”上考虑,着力打造高水平、适合乡村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乡村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把农民创造的财富引入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其次,要凝聚高校职校、科研实业、政府市场三方合力。
农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着眼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本身已经涉及领域更宽、融合更紧、体系更严,对传统农业、农村、农民概念提出了更新、更专、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地方培养各类现代农民、职业农民、乡村CEO等,用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对人才,特别是本土领军人才和劳动者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需求与期盼。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科研院所等人才作用尤为重要,可谓正当时。
一是高校、职校同向着力。首先要坚持学为所用的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师生厚植爱农情怀,树立学研为民所用、为乡村振兴而为的思想。其次是高处着想、实处着力。高校的教学科研既要瞄准发展前沿,努力培养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又要紧密与职校联合,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此,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正在做积极探索。
二是科研、实业协同发力。科研成果形成产品、品牌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好造福社会。科研机构既要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探索,更应考虑经济社会、科研事业发展需求,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人才培养与实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可适当采取订单式等与实体企业协同发力办科研、办企业的产学研方式。
三是政府、市场共同加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政府与市场共同加力能极大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教育、科研和人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应遵循的内在逻辑和有效方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是各级政府应当努力做好的工作。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开发指导司副司长 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