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方构、松竹掩映,门窗敞阔、书籍盈墙,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高官营镇皈依寨村十字街头东北角,姜玉婵回村建起的“逐光图书馆”,宛若一朵被全村千余民居捧在掌心的玉兰花,光艳里发散着温馨。
图书馆局部外景。
下午4点半随着放学铃声响起,村北纱帽山下小学校的孩子们,又像往常一样,或三五邀约、或由家长陪同,来到他们经常夸耀的“我们村图书馆”。那里,被孩子们称呼姑姑、阿姨、老师的姜玉婵,早已和志愿者在一尘不染、光线柔和的馆内静候大家。
登记、洗手、取书、入座、阅读、写作业……很快,室内安静下来,即便偶尔的走动言语,也多是轻手轻脚、细声细气。此刻,透过图书馆东侧的整面落地大窗、穿过室外露天舞台边上的婷婷翠竹,不远处低缓起伏的纱帽山仿佛一幅水墨画,与这里浓浓的书香遥相呼应、情景交融。
整洁温馨的图书馆里,孩子们在安安静静地看书、写作业。
“虽然从园林建筑到内外装饰,每一个环节都来自不同设计师的创意灵光,但都要符合我建这个图书馆的初衷。就是要让在逐光图书馆里有过阅读经历、快乐记忆的孩子,不会因为到了城市繁华场所感觉陌生、拘谨,能够放得开。”自小在皈依寨村长大,十几岁便走出村庄在外闯荡打拼,如今和丈夫在市里开公司专事室内设计,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姜玉婵如是说。
2021年3月,当时在城里和家人正相约每人每周读一本书的姜玉婵,不由自主地想“这个时候家乡的孩子们在干什么?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对,建个能让他们快乐轻松的小图书馆吧。”她这个想法刚一透露,就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勇的坚定支持。“真没想到,开始只是通过村医和书记通了个电话,以后几乎每天都是微信往来,谈的无一不是怎么推进如何落实。”
当年6月1日儿童节,图书馆终于在村集体三间存放杂物的库房原址处奠基动工。村两委干部的支持,加上业内诸多友人的相助,让姜玉婵原本花个二三十万的预算不断扩充,“建就建个最好的,工料选品、色彩装饰,哪样都不能凑合。”整个图书馆虽然室内面积只有180平方米、室外区域550平方米,但在姜玉婵的精细把控下,前后用了两年时间才里里外外建造完成。2023年10月,拥有15000册图书的逐光图书馆正式开馆。
姜玉婵(中)和孩子们分享读书乐趣。
姜玉婵清楚记得开馆之初,孩子们从好奇、试探,到踊跃、主动的细微变化。“他们放学从门前经过时,经常会歪着小脑袋,贴着门玻璃向里张望,我就走过去打开门跟他们说,别光站外边,都进来呀。”渐渐地,孩子们和图书馆、和姜玉婵熟悉起来。以后的日子,大家一起读书、观影、开展趣味活动,从未间断。
“越来越放松、敢表达、有自信,不像过去那样害怕当众说话、总是顾忌别人的看法”,是经常来图书馆孩子的最大变化。王秋云、王梓懿的家长王龙说,以前胆小怕说话的小姐弟俩,现在只要一说去图书馆就特别开心,二人不仅参加了馆里组办的征求小主持人活动,还自己准备了发言稿,“本来在学校里表现很一般,现在变化这么大,是因为图书馆让孩子们相信人人都有机会。”
为了“把舞台交给孩子们,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图书馆先后邀请空间计算工程师、青年艺术家、律师等多位热心公益人士来到山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交流情感,让他们有机会更多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
图书馆的科普教育让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
图书馆的开办,不仅得到村干部的支持,让姜玉婵感动的还有来自村里乡亲的友善相待。“我们这里是全村中心位置,以前村里的老人都喜欢聚在东北角这边聊天晒太阳,自从图书馆建成开馆,为了不影响在里面读书的孩子,老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了图书馆斜对面。就连当街卖烧饼的大姐,都说凡是帮着建图书馆的客人,吃她家烧饼不要钱。”
姜玉婵告诉记者,开馆一年来已有5000多人次进馆阅读。此外,还依托图书馆与周边学校联合举办了各类科普教育活动95场,共有7100人次参加,“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一起让这个乡村公益图书馆更加有‘光’”。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