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将近80岁的母亲一个人,并且精神上有点不正常,平时都是邻居帮忙照顾的,家里有的东西缺了少了也是我们社的刚子帮忙买的。”甘肃省康县大堡镇黄山村包山沟社的何世强说。
家住孙家沟村孙家沟社的孙菊花是一位典型的受邻居照顾的独居老人。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民到逢集日才能上街买东西,她的子女长期外出务工,邻居罗正明便成了长期照顾她的“监护人”,给老人买药、买生活用品等成了罗正明的“家常便饭”。
在康县大堡,邻里互帮互助,传递温暖已经是一种常态。
今年以来,该镇坚持以“党建+”为载体,厚植“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从邻里互助“小切口”入手,倾力打造“邻聚力”党建品牌,实现为民服务的“零距离”。
该镇郭湾村文书侯春丽说,“我们社人口多学生娃也多,有的孩子父母都外出务工了,平常孩子们遇到不会做的作业题拿来我就会给讲解,在周末和寒暑假,‘雏鹰课堂’也会起很大的作用,除辅导孩子们的作业外,还有草帽画、石头画、象棋等,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和谐的邻里关系,在一声声的嘘寒问暖中,在日常“串个门”“搭把手”“帮个忙”中,更在“小事不计较,大事共商讨”中。
笔者在黄山村时,正好遇见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世银在帮本村居民黄继虎拆除危旧房,他笑着说,“为群众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就解决了他们的一大难事,他(黄继虎)刚刚做了手术,不敢出大力气,这些都是主动来帮忙的热心邻居们。”
这些小微的帮助,让他们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价值和成就感,也拉近了邻居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情”,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据该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张佐鑫介绍,为提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进一步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该镇探索实施“邻里制”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起“村党组织—村民小组长—邻长—村民”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托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协商议事平台,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等多元主体召开议事会,讨论解决辖区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居民共同参与、集体决策,将基层治理由支部唱“独角戏”转变为多方参与的“大合唱”,截至目前,已解决群众诉求200多个。
“我们凭借各村党员人熟、地熟、事熟、情况熟的优势,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按照‘走访+记录+反馈+总结’的模式,结合辖区民警、志愿者、热心居民等力量,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形成你有困难我来帮,我有事你来助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新效能。”康县大堡镇党委副书记侯健春说。
作者:焦杨红 杨艳芳 赵彩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