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陕西礼泉县:布贴画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倪杨金子
  • 作者:李晶晶
  • 2024-12-14 15:02:09

一把小小的剪刀,几块零星的碎布,经过拼贴剪接,勾边缝合,转瞬间就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灵动活泼的布贴画。

“呀!这看起来好像是画的,可没想到是用布贴的?”

“看!这不就是咱小时候做衣服裤子的碎花布吗?”

以剪代笔,凭着一双巧手,化平庸为神奇,用各种碎布拼贴出万千传神图案,陈美贤就是制作布贴画的陕西省礼泉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2月10日,在礼泉县烟霞镇西屯村陈美贤的家中,记者看到几十幅布贴画作品摆放在各个角落,人物、风景、动物等各类题材应有尽有,每一幅作品都色彩斑斓、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我从小就喜欢捣鼓各种碎花布,小时候,经常看到外婆和母亲利用布料手工制作花卉、鸟兽粘贴补绣在衣服上。”陈美贤说,自幼受长辈们的熏陶和影响,她对布贴画情有独钟,那时候去亲戚家串门,只要看到好看的碎布,都会像宝贝一样收集起来。

布贴画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今年70岁的陈美贤专注布贴画也已经数十年,她以剪刀为画笔,以布块为颜料,从简单的图案到一幅幅细节丰富又有生命力的布贴画作品,技艺日渐娴熟,她的作品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布贴画主要工艺是布缝和补花。”陈美贤介绍,布缝,即大面积拼贴;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经剪切、缝补、拼贴,再进行镶花制作而成。不同质感的布组合在一起生动形象,独具特色。

布贴画的创作,对于陈美贤而言,既是匠心独运的创造,也是智慧与灵感的碰撞。从构思、选材到剪贴,每一步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巧思。为了构思一幅作品,陈美贤会在脑海中反复勾勒,直至灵感涌现,方敢落笔。随后,再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形成满意的图稿。有时,她还会将游玩时偶遇的美景定格为照片,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回到家中后细细品味,再将其转化、设计成为布贴画中的精彩瞬间。而为了寻觅最为契合的布料,陈美贤更是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收购,只为找到那一抹最适合的色彩与纹理。

“布贴画绝非一门简单的艺术形式,能传承上千年说明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在陈美贤眼里,那些被遗弃的旧衣服、碎布匹和边角布料,通过巧妙剪接缝制都能变成一幅精品画作,“如今,人们已经告别了缝缝补补的日子,布贴画的实用功能虽然逐渐消失,但它以装饰品身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在剪贴的过程中,陈美贤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技艺。她首先将设计好的图稿打印出来作为画布底板,然后逐一剪下图案,再根据纸样选择不同色块的布料进行裁剪和粘贴。“在这过程中,每一块布的选择都至关重要,不同的色彩搭配能碰撞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陈美贤一边说,一边从一旁的布料中,很快挑选出了一块深蓝色格纹布料,然后立即剪裁粘贴好,一气呵成。

“你这选布的速度也太快了。”记者发出感叹。陈美贤笑着回应,这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的成果。最初她也曾因配色问题而苦恼不已,经常反复试验,浪费了大量的布料。但陈美贤没有放弃,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她反复推敲、精心打磨,才慢慢摸索出了门道。

陈美贤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得意之作《手持莲花仕女图》,在这幅作品中,她采用10多种不同颜色的布,历时十多天打造而成。画面中的仕女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身段婀娜、靓丽多姿,她们的头发、耳朵、手腕上都佩戴了独具特色的配饰,颜色多样,不仅与服饰相得益彰,更为整幅作品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这些颜色在陈美贤的巧妙搭配下显得既和谐统一又不失层次感,展现出精湛的技艺与独到的艺术见解,也吸引了众多爱好者慕名求购。

布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观念和民间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未来,陈美贤计划将本土乡村特色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以此打造更多富含礼泉特色的布贴画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礼泉,感受布贴画的魅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李晶晶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