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人物 详情

北京大兴马振英:孝老爱亲,传承孝道好家风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刘趁
  • 2024-12-16 12:57:08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马振英依旧围着自己的小家忙忙碌碌,而她的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严寒,为困苦的家庭带来希望。她说,为家人撑起一片天,是最温暖的事情。

今年48岁的马振英,是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兴安营村的一位朴实憨厚的农家妇女。时光回到26年前,她嫁给兴安营村的张春旺,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后,夫妻二人携手外出打工,凭借着勤奋节俭的品质,日子越过越好。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挑战。

2014年,马振英的公公突然身体不适,经检查被确诊为肾病综合症。此后,公公的身体每况愈下,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每周前往医院进行四次透析治疗,才能勉强维持身体机能的运转。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一家人全力应对公公病情之时,婆婆也被疾病悄然侵袭,患上了耳聋症。这对于整个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两位老人双双患病,生活自理能力大打折扣,身边迫切需要专人悉心照料。

马振英(左)帮助婆婆梳理头发。

即便如此,夫妻二人并未在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一蹶不振。他们相互依偎,彼此鼓励,积极直面困境,毫不犹豫地共同肩负起照顾老人、操持家庭的责任。

正当夫妻二人齐心克服困境时,磨难却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2016年,丈夫张春旺在外出打工期间突发脑出血,需进行开颅手术,前后四次手术花费近30万元,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马振英还从娘家借了不少钱。丈夫的性命保住了,却丧失了劳动能力。

陪公公去医院透析的重担就此便落在了马振英一人身上。每次透析时间漫长,她始终守在透析室门口,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发生意外耽误抢救时间。公公病情稍有加重,她便立刻带其就医,排队、检查、拿药,忙得不可开交。透析结束后,她还会贴心地为虚弱的公公准备好餐食。

一时间,马振英成为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费、三位病人的医药康复费以及孩子的学费等所有压力都压在了她的肩上。她并没有被这沉重的负担压垮,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庭的全部担子。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马振英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她每天重复着帮公婆按摩、烫脚、做饭、聊天,细心地关注着公婆体温高低、床垫干湿、卧室冷暖等每一个生活细节;为丈夫穿衣洗漱、辅助排便,晚上擦洗身体防止长褥疮,一日三餐喂饭,精心的护理保证了丈夫术后的生活质量。

在马振英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从小乖巧懂事,有好吃的先送到爷爷奶奶面前。记者问马振英,子女这样优秀,她是怎样做到的?

“关键靠家风。”马振英说,“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我将其作为家规家训不断传承下去。”在女儿刚学会说话时,马振英就给她讲尊老敬老的小故事,教导女儿要将爷爷奶奶放在第一位,尊敬老人。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生活节俭,常常省下钱贴补家用,成为支撑起家庭的重要力量。

去年,这个遭受重重磨难的家庭凭借好家风荣获2023年第三季度“大兴区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家风是什么?人们心中自有答案。当一个个像马振英一样的普通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好家风的践行者、传承者,才能内齐其家外治其业,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编织起全社会文明的靓丽图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