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一处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观——德天跨国瀑布。之所以被称为“跨国瀑布”,是因为这处瀑布一部分位于中国,另一部分则跨越到越南。
德天跨国瀑布让两国的风景与文化在这里交融,吸引了无数乘客前来观赏,2023年游客突破两百万。而德天村这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子,因为德天瀑布,脱了贫,走进了公众视野。
如今搭上了旅游发展“快车道”的德天村,究竟火爆到什么程度?“以前穷,村里的年轻人结婚都成问题。现在我们村生活好了,我们本村姑娘都不外嫁,这几年,有28个姑娘带着丈夫来德天村落户。”德天村党总支书记麻成武介绍,2018年以来,德天村新增边境人口85人,其中有很多年轻大学生,在村委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子成立的德天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去年总收入2500万元。
德天村如何如何盘活村集体资源,破解村子财富“密码”?还要从1999年说起,那时村民敏锐地发现可以充分利用德天瀑布景色美、水量大的特点开发竹排游,所以便自发组织成立了竹排经营服务部,迈出了旅游开发的第一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这份收益并未达到预期。
2012年,村委会派出年轻骨干党员前往桂林考察学习,收获启发,决定由党员骨干带头,成立广西大新德天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采取“支部+公司+边民”的经营模式,将竹排游规范化,并吸纳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公司运营,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就这样,德天村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现在,在这个有着286人的村庄里,有112名村民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此外还聘请了其他村的脱贫户,员工总数达到了156人,员工平均月收入达到了5000元。
德天村的脱贫户黄绍武就是这156人中的其中一人,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操作着竹排,送一批参观完瀑布的游客回到岸边。
随着竹排缓缓靠岸,黄绍武脸上露出了质朴的笑容,“要体验一下竹排游吗?一趟20分钟。”还没等记者开口,黄绍武就热情地招呼着。
这便是黄绍武的日常,看似普通的生活在他眼里蕴藏希望。“以前不搞旅游的时候,我住泥瓦房,靠在大山里种玉米、八角,领低保补助过日子,生活过得没盼头。”黄绍武回想起过去,唏嘘不已,“现在可好了,在家门口就业,旺季一个月能拿到8000千多,加上入股竹筏年底分红3万多,一年下来能拿到10多万。日子别提多幸福了。”
通往德天瀑布必经之路的硕龙镇隘江村和德天村一样,同样踏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吃上了“旅游饭”。
隘江村陇鉴屯“德天壮家古寨”是西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壮乡古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记者走进陇鉴屯,看到古寨中的房屋错落有致,布局讲究。在古寨的广场上,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壮族女孩正满怀热情地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歌舞表演。“晚上这里还有篝火晚会,人非常多。”隘江村党支部书记梁海东说。
近年来,陇鉴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居住土房、石房里的村民如今已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与此同时,屯内对13幢保存完整的干栏式壮族建筑风格民居进行加固修缮,搭建了戏台,新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美化,打造成“德天壮家古寨景点”,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在党支部的推动下,陇鉴屯成功引进南宁桂景国际旅行社等民营企业入驻经营。为提高村民收入,屯内还开发讲解、民俗表演、产品销售、景点日常保洁等岗位36个,目前已有28个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工资收入达2500元/月。“现在,陇鉴古寨日接待游客超千人,每户村民每月分红400元,去年古寨经营收入超过300万元。”梁海东说。
“发展全域旅游”,这是地处中越边境的大新县硕龙镇未来的发展思路,让边区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未来的发展愿景。“现在镇里几十个村都在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子拢合在一起,在文旅产业发展上推陈出新,热情洋溢地奔赴文旅融合的‘诗和远方’。”硕龙镇党委副书记王宝英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