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大可乡持续构建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推动“烟叶+N”产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稳固了“金叶子”、鼓起了“钱袋子”、丰富了“菜篮子”。
一根藤蔓结出共富果
初冬时节,大可乡的南大村依旧温暖,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农户们正忙着西葫芦的采摘、整理、装箱,由于南大村的西葫芦品质好,省内外的收购商慕名而来,他们组织农户把一箱箱西葫芦摆入到冷链车上,不久之后,这些长势喜人的小“金瓜”将出现在昆明、曲靖、郑州、北京等地的餐桌上。
农户李开明在地里采收西葫芦。普郑才 摄
将西葫芦作为烟后作物,从播种到结果只需40天左右,亩产量在4-6吨之间,自2022年引入后便受到农户们的青睐。目前,在大可乡南大村、结胜、大可等村委会种植西葫芦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预计产量可达1.2万吨以上,预计实现增加产值3000万元以上,大可乡人将努力的成果总结为“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
“政策好”——石林烟区把巩固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作为新时期石林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由县委县政府、昆明市烟草专卖局、红云红河集团三方发文制定《石林彝族自治县巩固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围绕“粮烟经”协同互促、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等十个具体目标擘画蓝图,以全县6个国家局产业综合体开展粮烟经协同发展示范引领,承担全省粮烟协同示范项目1050亩。
“天帮忙”——大可乡位于石林县西南部,属高原浅丘地貌,光照资源较好,年平均气温16℃,巴江支流大可河自南向北纵贯全乡,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人努力”——为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大可乡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利用烤烟种植规模化、机械化的产业格局,引导烤烟种植区的农户以“烤烟+瓜”,进一步推动了西葫芦产业规模化发展。
“今年烤烟采收完后,我在地里点了西葫芦,初期价格较好,每公斤价格在2元左右,自己种的30余亩,预计有10多万元的收入,还有帮乡邻们收购西葫芦,每公斤有0.1元的收入,预计会增加6万元左右的收入。”南大村村委会南小村农户李开明说。
为打牢联农带农富农基础,大可乡因势利导,成立了石林顶呱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经营,以绿色食品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建立了统一品牌创建、统一生产投入品质管理、统一种植技术管理、统一市场经营管理、统一产后尾菜治理的“五统一”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满载鲜烟叶的轨道车。包锐倩 摄
同时,为引导村民在市场内规范交易,大可乡积极争取相关扶持资金,建成农产品集贸市场,搭建交易市场,完善基础配套,加强了管理,为当地村民就地就近参加采摘、分拣、销售等提供了条件。
一条轨道攀上新高度
“哒哒哒……”在岩子脚村委会小土洞连片,满载烟杆的山地轨道车盘旋而上抵达山顶。“有了这个小火车,我们再也不用‘人背马驼’了。”烟农詹正祥忙着卸下烟杆的同时,不忘夸上几句。
农户口中的“小火车”是石林县烟草专卖局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服务烟农”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又一探索。大可乡处山地丘陵地带,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地表高低起伏不定和坡陡弯多等特点,烤烟、枇杷、西葫芦、百香果等农作物各生产环节主要依靠人工,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大可乡发展特色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石林县局(分公司)引进的自走式山地单轨运输车,最大承载重量达到500公斤,最大上升运行坡度60度,不仅可稳定地爬坡、转弯、前进、倒退以及随时制动,同时兼顾占地空间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使用年限可达10余年。在现有标准化生产模式下,极大降低了烟叶采收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烟叶损伤,保证烟叶品质、提高烟农收益。除此之外,还能运送玉米、肥料等,实现“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进一步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粒燃料“蹚”出低碳路
在水尾村委会老黑山生物质颗粒加工生产线,烟农们正将晒干的烟杆从车上卸下,由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对烟杆进行称重,并运送到集中堆放回收点,随着传送带运转,经过一定温度下挤压、干燥等工序产出一粒粒滚烫的生物质燃料。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群众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2020年,水尾村委会坚持党建引领,补短板、强弱项,利用省市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联合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212.48万元,建成老黑山生物质颗粒加工生产线。目前,该生产线单日产出成品30吨,在满足全乡1.34万亩烤烟烘烤需求的前提下,产能已辐射宜良、弥勒等县市的烟农。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原料丰富多样,碎木屑、锯末、烟杆等都能利用,成本低、生火快,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不含硫磷,燃烧后能直接撒到地里作为钾肥使用,既有效减轻了烟农用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烘烤效率,还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增加收入30余万元,实现废弃物从“生态包袱”到“产业财富”的转变。
丰收不仅是谷仓满满、硕果累累,更是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下一步,大可乡将多途径探索构建“粮田烟地共建、基础设施共享、种植主体共育、生产技术共构、多元产业共融”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实施“烟叶+多元产业”的生产模式,写好农民稳产增收“大文章”。
作者:包锐倩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