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宝贵遗产,更是当前乡村生活中生动体现的幸福图景。它既是村民们通过不懈努力与勤劳智慧赢得美好生活的自信展现,也是他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根源,实现自我认知升级,迈向新时代农民身份的精神成长与文化觉醒。红色文化凭借其理论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持续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构筑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环境。扎根于中华广袤乡村的红色文化生态,对于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建设品质、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赋能效应。通过优化这一文化生态,不仅能够激发乡村的内在发展潜力,还能为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横向生态优化:红色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美美与共。红色文化,作为中华儿女长期奋斗的精神结晶,以其深厚的历史在场感展现了与中国实际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地理特色与民俗风情,彰显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而地域文化生态,则是各区域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系统,不同村庄历经千载,孕育了各异的文化特质与紧密的文化要素联结。在一些历史悠久的村庄,深入挖掘并讲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启迪、滋养并弘扬当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不仅能凸显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更是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而在另一些村庄,红色文化以其强大的精神引领力,激励村民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犹如万绿丛中一抹红,虽然不着重彩,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红色文化需深度融入并滋养每片土地的原生文化生态,理清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间的内在联系,以理论的先进性指导乡村文化生态的优化升级,同时,依托其时代性、实践性与理论性,激活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内在活力,使之更加接地气、实现可持续发展。
纵向生态优化:从大而全到小而美,定位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红色文化谱系中,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各领风骚,承载着独特的价值与使命。相较于井冈山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古田会议遗址、红旗渠等知名红色地标,中国广袤乡村还蕴藏着无数小山村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虽规模不大,却以其生动性、亲切感别具一格。它们更加贴近乡土,满载中国人的乡愁记忆,成为宏大叙事不可或缺的佐证与注解,相互映衬,别有趣味,共同构筑了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与可信度。因此,在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与其与知名红色景点争锋,不如另辟蹊径,将本土红色故事生活化、地域化,以微叙事为突破口,打造差异化红色文化优势,破解红色景点同质化难题。通过凸显地方特色,优化红色文化生态,促进各地红色文化各展其美,从而在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网络中发挥系统性优势,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辉映的格局,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引力源,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数字生态优化:从数字鸿沟到智能善治,耦合红色文化赋能与乡村数字建设。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开辟了崭新路径,从革新展馆展示方式、优化旅游信息服务,到拓展线上文化消费新领域,均展现出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然而,这也标志着乡村文化生态平衡迈入新阶段,数字化、智能化的广泛渗透,加速了互联网社会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的重塑。处理好红色文化赋能与数字化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精髓,在于赋能村民,数字乡村建设亦应围绕此宗旨展开。应着重满足村民对公共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运用数字技术与智能化手段弥补文化能力短板,跨越数字鸿沟,确保村民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享有平等地位。同时,需改善村民在红色旅游产业链中的位置,依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村民的文化生产主体地位,激发其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村BA、村超等体育活动在乡村地区广受欢迎,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通过大众传媒与数字化传播网络带来了显著的文化经济效益。这启示我们,在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应更加凸显村民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更加主动的位置,携手共促乡村的全面振兴。
满足与引领一体多样的文化生态。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生态,是自然生态天人合一、空间生态自发有序、市镇生态商贸互融、人文生态生生与共的和谐统一体。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浪潮为这一古老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及网络文化的融入,与乡村本土文化碰撞交融,催生出新的文化火花,同时,村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与多样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它既要激活乡村文化生态,更要促进其优化升级。激活,意味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生态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村民的文化需求与欣赏偏好,以贴近村民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满足其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向往。而优化,则要求红色文化在乡村文化生态中发挥引领作用,培育村民的文化兴趣与审美素养,积极回应村民关切的文化议题。通过彰显红色文化的美学魅力,推动乡风文明的进步,助力新时代农民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不仅是乡村精神滋养的重要源泉,更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活化与落实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在中华民族的广袤国土上,散布着众多红色文化遗迹与珍贵文物,尤其在乡村,老区村落与“五老”人员等,作为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虽规模有限,却以独特视角见证了中华民族为复兴大业不懈奋斗的历程,它们饱含乡土情怀,鲜活而深刻。然而,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村民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如何在实体修缮之余,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高难度课题。因此,在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征途中,需强化规划先行,精准定位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版图中的坐标,深度挖掘其丰富内涵,并采用微叙事策略,细腻讲述红色往事。通过聚焦个体成长轨迹、村庄历史变迁、红色文物传奇等贴近生活、根植本土的情节,生动展现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这些故事既贴近生活、真实可信,又独具特色,引人深思。同时,微叙事手法巧妙地将红色文化的宏大主题融入乡村产业发展,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强大动能。
保障与启发组织引领的村民主体意识。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确立村民的核心地位。乡村振兴之根本,在于文化的兴盛,而村民作为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持续孕育鲜活红色文化成果、驱动产业振兴的关键。要发扬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唤醒农民的文化自我意识与自豪感;鼓励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体验,强化文化自主性;通过精心规划文化发展战略,增强文化吸引力,促成文化自立;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境界与科学素养,引导他们主动抵御不良文化影响。其次,为实现红色文化创造的主体责任,村民需不断精进文化素养,这既涵盖文化创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包含对数字技术的熟练掌握。通过技能培训、理论研习、典范引领及技术支持等多维度措施,既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又确保其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最后,要助力村民策划红色文化产品与项目,增强其市场谈判与议价能力,搭建专家咨询桥梁,提升项目品质。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引导而非包办,扶持而不替代”原则,让村民在文化实践中自我成长、主动作为,最终达到文化自信的境界,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新时代农民心灵的归宿。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滋养着每一片乡土,引领每一位村民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通过优化红色文化生态,不仅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在实践中培养了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与动力。因此,红色文化将继续以其独特的价值,照亮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成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灯塔。我们要以红色文化为笔,以乡村振兴为卷,共同绘就一幅幅美丽、和谐、繁荣的乡村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赵岚 福建农林大学教师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