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内蒙古阿尔山:触网新消费“冰雪盛宴”上新即时零售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李婧
  • 作者:李昊
  • 2024-12-25 13:32:16

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银装素裹,美如童话仙境,火热的冬季冰雪游,让这座总人口6.8万的“全中国最小县城”人气火热。

从夏日纳凉游到冬日冰雪游,阿尔山成功将“旅游小高峰”转变为“全年旺季”,从“过境地”变成了“目的地”。

过去十年,阿尔山全年接待游客量从峰值的200万人次突破至5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更是有了巨大增幅。

依托游客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阿尔山“文旅+”消费也有了新风潮,本地商家“触网”接入外卖,“手机下单30分钟达”成为游客和居民的消费新选择。

在外卖等即时零售新业态带动下,这座童话般的边境小城数字消费基建日益完善,实现流量变订单、网红变长红的消费蝶变。

上外卖,生意半径更广

今年6月12日,阿尔山正式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游客纷至沓来,走村逛街、夜间娱乐、入住网红民宿,体验丰富多样的当地风情。

顺应“文旅+”带来的消费新热点,阿尔山的不少本地小店借助美团等平台,开展线上运营和即时配送,将网红旅游的流量转化为实在的订单。

2017年,阿尔山开通美团配送,本地的餐饮、超市等店铺逐渐接入,本地居民和游客也开始习惯在美团下单消费。截至12月,小城共有80余家商家接入这张“30分钟达”的便民服务网络。

位于火车站附近的鑫利来果品批零超市是阿尔山目前唯一上线外卖平台的超市,老板吴锐告诉记者,依托即时零售,店铺能够辐射到整个县城区域的消费者,为游客提供便利,“旺季的时候我们一个月能挣9万多,主要的销量都来自游客。”

除了零食、本地水果、日用品,吴锐的超市还为打卡冰、体验冰雪活动的游客提供袜子、手套、帽子、暖贴等保暖用品,“半小时送达”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也能享受到和一线城市同样的便捷服务。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阿尔山游客接待量达到383.0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2.01亿元。阿尔山的旅游持续升温,本地供给不断完善,为这座边境小城激发了新的消费活力。

寒冬变旺季,奶茶店找到订单密码”

每年的冬天,阿尔山的最低温度会来到零下三十度左右。

但随着即时零售落地,居民在寒冬也能喝到外卖送来的奶茶。对商家来说,冬日传统淡季,也正在借外卖变为消费旺季。

00后王雪晴今年在温泉街圣泉雪集接手了一家“觅糖果饮”奶茶店,在本地小有名气。

瞄准网红流量,王雪晴在杯套上印上“阿尔山”字样,甜品装饰上体现出本地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打卡分享,评论区不乏 “味道不错,带去景区拍照也很漂亮”这样的好评。

除了异地游客带来的流量外,即时零售也活跃了本地消费,越来越多的阿尔山本居民也习惯用外卖下单。

王雪晴告诉记者,现在冬季这样的传统旅游淡季,店里的外卖订单占比也超过六成,“因为阿尔山的冬季非常漫长,雪季大概有6-7个月,很多居民他们都不想出门,基本上都会在家等待着外卖上门。”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阿尔山市交易额增速同比增长78.3%,订单量增速同比增长55.8%,交易商户数增速同比增长59.6%。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认为,新型消费场景为县域文化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要素,由此成为吸引和服务新一代游客的发展环境。它既为县域经济带来了外部的消费活水,也为其开辟了城乡黏合的新发展链条。

旺季收入过万,“家门口”有了就业

阿尔山“文旅+”消费的繁荣,丰富了城市商业服务,也带来了新就业机会。

今年7月,35岁的苏显军成为阿尔山的一名外卖骑手。他告诉记者,因为阿尔山城区比较小,每单10分钟内就能送达,这份工作的收入,在本地来说是“相当高的了”。

苏显军在冬季开封闭式三轮车取餐送餐。姚栋天 摄

“旅游旺季时每天能跑一百多单,非旺季时也能跑七十单左右。收入的话旺季能月收一万多,淡季也有七千。”苏显军说道。

与外卖小哥送单常用的电动车不同,苏显军在冬天的送单新装备有点特别——带有采暖系统的全封闭式三轮车。

他告诉记者,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一是路面滑,二是没有采暖根本跑不了。现在的三轮车能够提高跑单的安全性,也更保暖。”

平日里,苏显军也比较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自由时间,“我们这儿冬天有大把自由时间,跑单闲下来的时候,就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刷刷剧,看看小说,跟朋友打打游戏打打牌。”

据悉,目前阿尔山地区大概有18名骑手,这一新兴职业也为阿尔山本地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业态和收入增长机会,同时也是阿尔山地区消费升级、提质增速的一个标志。

新消费落地生根,正在给阿尔山带来不一样的改变。即时零售等数字消费基建的逐渐完善,释放澎湃动能,也助力“文旅+”消费化流量为留量,真正实现消费长红、经济长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