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发展报告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主办、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作《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发展》报告,全面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效与下一步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锚定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凝聚全院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主要成效包括:全面支撑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选育一批优质高产品种,比如,水稻代表性品种超级早稻“中嘉早17”、小麦代表性品种耐热高产抗病“中麦895”、玉米代表性品种密植抗倒伏“中单808/909”、大豆代表性品种高产优质广适“中黄13”。突破“藏粮于地”关键技术,支撑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创建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突破黑土保护性农业增粮技术模式,均实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支撑推进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破国外核心种源控制,比如白羽肉鸡新品种“广明2号”、肉鸭新品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肉牛新品种“华西牛”、肉用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等。疫病防控、检测等技术,守护生物安全和食物安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国内外应用3000多亿羽份;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提高10倍,检出率提高50%。生产加工技术取得系列突破,比如羊肉梯次加工关键技术,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比如,“中甘”系列甘蓝品种、“中农金辉”系列油桃品种、“中椒”系列辣椒品种、“秾苑金科”等牡丹品种。西部中心棉花支撑昌吉农高区棉花高产创建“百千万”工程,减药50%以上,减肥30%以上,节水30%以上,百亩示范亩产700公斤以上。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牵头编写的《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指南》《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由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联合发布;农村改厕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在全国11省(区)的19个村进行应用示范;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全国500多个养殖大县应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开展3类区域帮扶,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搞培训。科技帮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89个;整县制开展11个乡村振兴示范县以及有关部委11个重点帮扶县的科技帮扶工作,其中台江帮扶工作获得中组部的高度肯定。支撑制定“三农”政策决策。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等10大智库报告。每年约100份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涉及粮食安全、农民收入、村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支撑“三农”政策决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尹昌斌研究员发布了《粮食产能提升研究报告2024:基于新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报告总结我国粮食产能的历史演变与成效,阐释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所面临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指出面对复杂多样的粮食安全新形势,亟需立足全局,抓住增产和减损两个要点,各领域、各环节、多主体协同发力,拓宽粮食产能提升渠道,明确粮食产能提升路径,深挖粮食产能提升潜力。报告指出,未来推动粮食产能提升需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粮食产能提升与粮食品质提高的关系。持续提升粮食产能,需统筹好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不仅要继续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也要促进健康导向型农业食物系统建设。二是粮食产能提升与粮食价格稳定的关系。粮食产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价格的变动,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保障水平,努力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和价格的平稳运行。三是粮食产能提升与生产格局转变之间的关系。南方粮食需求加大,北方粮食生产任务加重,需形成水土资源利用合理、粮食生产责任明确、产销区利益平衡的生产格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国刚研究员发布了《中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报告科学阐释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特性与范围,系统评价了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与短板,科学研判了未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提出,以集群化、全链化为出发点,推动特色产业“节本提效、延链增值”;以特色化、品牌化为着力点,推动特色产业“适度规模、做精做优”;以共赢化、内源化为落脚点,推动特色产业“利益联结、内生发展”;以人、地、钱要素为关键点,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持续壮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制约因素破解研究”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陈静研究员发布了《中国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研究报告2024》。报告解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内涵要义;回顾了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政策重点,总结了推进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问题与挑战;构建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省级单元水平测度;对应2035年如期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提出了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要勇于担当,主动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做好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大文章。要把准所处方位,准确把握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任务方向。一是突出特色优势,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竞争能力;二是把准战略需求,凝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三是加强能力建设,补足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基础短板;四是畅通有组织科研,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工作成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