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内蒙古科右前旗:115个小村有了“艺术官”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李昊
  • 2024-12-31 16:40:49

冬日的乡村,一垄垄弯曲的田地充满诗情画意。一缕缕炊烟如层层薄雾覆盖山岭田野。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索伦镇,联丰嘎查“村晚”热闹开场,“民星璀璨、民乐相伴”的幸福荡漾在每一位村民的心间。联丰嘎查文化村长薛明武特别高兴,这一年多的文化村长工作“开花结果”了。

“咱这‘艺术官’最受欢迎,咱老百姓乐啊!”联丰嘎查村民康淑清每年冬闲围在麻将桌上总是“摸两把”,2023年在薛明武的带动下,离开麻将桌到文化活动室跳跳舞、唱唱歌,“大家活动完,交流交流生活、挣钱经验,可‘浑和’了。”

村民们把文化村长定义为“艺术官”,既亲切又形象。记者了解得知,康淑清口中“浑和”的主线是“产业+文化”。2017年,薛明武尝试种植野生药材开始,联丰嘎查90%的农户跟着薛明武种植苍术、赤芍等发家致富,全村药材产业收入超千万元。由此,薛明武还赢得了“屯不错”的美称。

“俺们这些外村人也喜欢他有文化,咱因为这个还跟着他种了药材。”相距6里的岗根套海嘎查村民高影,因喜欢薛明武的诗而选择相信跟他一起种植药材,初步计算,7亩地药材开春起收可收入10多万元。辛崇明、张秀明、赵海宾等村里村外的10多名村民都因文化结缘种上了药材,也因文化增加近100万元的收入。

文化是一条线,能聚拢人。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柳树川村,这个具有百年农耕发展历史的小乡村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乡村文艺”,只有1300余人的小乡村70%以上的人口各怀“绝技”,会画画的杨广志、能写书法的曲成春、制作根雕的单文刚、出口成诗的张福山、能跳舞的常玉梅、弹得一手好琴的张国春……

“这个村的文艺底蕴深厚,我来到这只是做了锦上添花的事儿。”柳树川村文化村长岂梦炜轻描淡写地说着一年来的“履职”工作。

其实,自从村里来了文化村长,村民茶余饭后围在文化村长身边,画的画、写的写、跳的跳、唱的唱,一双双沾满泥土的双手绽放出艺术的风采、一曲曲动人的歌声唱出甜美生活的热爱。他们的组成人员有种粮的、种菜的、管果的、养猪的……他们唱真心喜欢的歌,跳喜庆丰收的舞,演身边喜闻乐见的人和事。

“村里有歌舞队、诗词协会、杨柳青诗社,这些都是在文化村长的助力下办起来的。”柳树川村党支部书记吴占军说,文化村长到村履新两年多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活动组织了30多场,90%以上的村民都曾到场学习或参与其中。邀请乌兰牧骑专业舞蹈教师教村民跳舞、与盟旗级各书协、作协和诗词学会开展共建活动、和村民交流书法经验,村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幸福感增强,闲不住的农民把文化生活看得越来越重要,农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受众,他们正在努力成为文艺活动的主体。

“千人千面”,乡村更是不尽相同。在本土孕育的特色文化,更易成为百姓的精神寄托。香宝,作为科右前旗桃合木苏木好力保嘎查土生土长的他来说,决心当好这个文化村长。

“咱牧民需要啥文化村长?”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左邻右舍,许多都不理解。直至在许多“第一次”中,问号才变成了一个个惊叹号。

好力保嘎查地处科右前旗到乌兰毛都草原节点上,得天独厚草原游发展优势让嘎查分得一杯羹。第一次在游客面前张口唱《下马酒》之歌,牧民长河脸憋得通红,还是在香宝的助力下,越唱越大胆,歌声越来越洪亮。能开口唱了,这一唱就搂不住了,天南地北的游客只要到嘎查“一壶奶茶”旅游景点,都会听到他草原味道的献唱。

长河的经历是好力保嘎查发展旅游业中每一位牧民都曾经历过的。牧民宝音毕力格牵着自家马匹在“一壶奶茶”旅游景点参与旅游业时,默默站景点最北处,“抢”不上生意。香宝便在接待游客的同时照顾他的生意,不仅如此,香宝还将“马文化+旅游”小故事讲给宝音毕力格听,慢慢地,宝音毕力格也能大胆地将小故事转述给游客,和游客谈蒙古马、谈牧家变化,游客在沉浸式旅游体验时,还学习到很多草原文化。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文化引领文旅融合,丰富这里的文化精神内涵。”自从当上“村长”,香宝全身心投入这个新角色,小到嘎查的文化栏设计,大到嘎查未来的五年规划,文化村长都要参与其中,与嘎查“两委”成员一起“把把脉”。同时,他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引导更多文艺活动进乡村,在香宝的带领和引导下,牧民们逐步从文艺看客变成了舞台的主角,视野大了,思路开了,艺术氛围浓厚了,好力保嘎查定制的“美好幸福生活计划”正在一一兑现。

科右前旗是由蒙、汉、满、高山、朝鲜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随着“文化村长”的到来,他们厘定群众需求、社会资源和服务项目,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7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6万人次。自此,嘎查村文化“有人管、有人演、有人帮”,农牧民从“学文化”到“用文化”,文化的种子在乡村播撒,滋养着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助推了乡村文化的振兴,百姓走上“口袋鼓”、“精神富”的发展乡村文化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