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并举、男耕女织,江南的机杼声已经回荡了数千年。11月14日上午,浙江省蚕桑全产业链展暨杭州市首届蚕丝被手工制作大赛在拱宸桥畔、大运河边举行,这场别开生面的蚕丝被手工制作大赛,牢牢吸引了来往的市民和游客。12张比乒乓球桌还要大的台子,在运河文化广场排成三行,由杭州各区县市选送的48位蚕丝被制作高手,巧手上下翻飞,莹白的、金黄的丝棉,在起落间仿佛有了生命的呼吸。
蚕丝被手工制作大赛现场。
浙江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之一,素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蚕桑是传统特色产业与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对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茧丝绸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一颗颗蚕茧背后,是一条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产业链。从过去的手工作业到今天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培育良种,从种植业、养殖业到丝绸工业、大健康领域等多元化的产业链延伸,蚕品种是整个蚕丝业的基础,优良的蚕种,是整个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而技术正是发展的关键。
浙江省农科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蚕桑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永强介绍,2005年,浙江省农科院在国际上成功培育出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大规模生产雄蚕丝的国家。2022年,“基于雌蚕无性克隆与限性斑纹技术的家蚕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的科研成果问世,形成了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成果,蚕桑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迎来又一次重大突破。
20多家浙江省知名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展。
“浙江在产业链前端具有鲜明的种业优势,桐乡、海宁是我国重要的桑苗基地,巴贝集团联合浙江省农科院创造了大规模、高密度、低成本的全龄工厂化养蚕新模式。”王永强介绍,浙江还拥有培育优质雄蚕品种的核心技术,在后端配备了先进的茧丝加工、产品加工体系,拥有知名的丝绸品牌。
活动现场,两块巨幅展板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展板内容分为“传承经典”和“融合未来”,记录浙江蚕桑业的起源,展示浙江致力于高水平保护和传承蚕桑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及浙江蚕桑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和经典成果。
古代蚕桑纺织流程图,让人直观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工厂化饲料养蚕,则突破了不少人的认知,不少市民感叹,原来蚕宝宝可以不吃桑叶,吃“面条”和“饼干”。还有蚕丝蛋白里提炼出的丝素蛋白粉、蚕丝制作的骨支架和人工韧带……无一不让人感叹,传统产业已经今非昔比。
活动现场,20多家全省知名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展,蚕丝被、睡衣、丝巾、桑茶、气泡酒……从生物医用材料到日常用品、从保健品到预制菜、从美妆产品到非遗文创,多品类蚕桑产品一应俱全。
清水丝绵非遗传人沈美丽现场展露剥翻、漂洗、扯绵。
在非遗文化区,清水丝绵非遗传人沈美丽现场展露剥翻、漂洗、扯绵一手绝活,江南茧画漂染、固化、彩绘及艺术组合等艺术技巧非常吸睛;在互动体验区,观察饲料养蚕VS桑叶养蚕,体验蚕丝团扇制作,还能带走蚕宝宝亲手养育,全程守护从卵到丝的奇妙旅程。多品类蚕桑产品互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
市民体验蚕丝团扇制作。
据悉,浙江省蚕桑全产业链展暨杭州市首届蚕丝被手工制作大赛,由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指导,由浙江省蚕茧产业协会、杭州市蚕桑学会、杭州市蚕茧产业协会、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旨在推动蚕桑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公众对蚕桑丝绸历史经典产业的认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