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四方共建+双师协同+装配式建筑 打造灾后重建“诗画乡村”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段书贵 陈雪原 刘瑞乾
  • 2025-01-02 16:47:16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所有宅基地全部被洪水浸泡、淤泥倒灌,严重威胁村庄96宗宅基地119户199人,亟须进行重新选址安置。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沿河口村灾后恢复重建整村异地安置项目作为重建试点,通过“部门+政府+企业+村民”四方共建机制、建筑师负责制+乡村责任规划师的“双师协同”机制、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应用,突破性实现了60天全部建成交付的“斋堂速度”。试点项目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快速建造、绿色环保和性价比高的“暖心安居”,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民生工程,也为促进乡村振兴及灾后房屋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斋堂镇沿河口村灾后恢复重建整村异地安置项目总平面图。

一、主要做法

(一)规划引领,勾勒“诗画乡村”蓝图

在顶层设计方面,门头沟区结合市级规划要求和地区实际,编制“1+13”灾后重建规划体系,“1”即区级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13”即村庄重建及选址安置、综合防灾等13个专项规划。门头沟区需异地选址安置18个村,其中,整村异地安置村4个,局部异地选址安置村14个。斋堂镇政府借助市、区两级建立的“部门+政府+企业+村民”共建机制,及时反馈乡镇、村企存在困难,随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中建一局设计师团队联合建筑师团队开展前期调研踏勘、走访村民,历经36天,结合当地三座被誉为“内长城”烽火台的文物保护工作,编制完成《斋堂镇沿河口村灾后恢复重建整村异地安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勾勒“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诗画乡村”蓝图,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力建设安全、宜居、美好家园。方案结合各类限制性要素分析,沿河口村安置选址地块已避让生态保护红线、1级林地,由于村庄可建设用地受限,选址占用部分河道管理范围线,已编制完成防洪方案、河道治理方案、截洪沟方案,同步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实施,切实保障项目用地安全。

斋堂镇沿河口村灾后恢复重建整村异地安置项目建成航拍实景。

(二)景村融合,创造美好的生活场景

沿河口整村异地安置在规划设计阶段,着眼景村融合,创新引入“人因-场景-环境”景村融合适配新方法,把村民生活需求、未来乡村旅游场景等融入设计之中,既留住“诗画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为村民提供具有高品质居住环境的新宅。

沿河口村民庆祝乔迁新居。

一是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塑造山村特色生活场景。项目规划设计不是简单地从“空间规划”入手,而是从“人因、场景”入手,保留了27棵核桃树,村落布局依“树”而建,形成村落规划肌理,利用被冲下来的石头,作为村庄道路材质,保留山区村落特色“石头”肌理,形成北方山村风貌特色,促进景村融合,打破仅为农民盖房子的局限,描绘“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的生活场景。比如,“村口的核桃树-回家记忆”“在林荫下和孙子下棋”“山村里的那条街-烟火味道”等场景。

二是旧貌新村人民共建,留住“烟火”记忆和“生活”故事。充分考虑传统村庄风貌,规划采用自然生长式布局,以高差变化、前后错落、朝向微差等多维度变化方式,形成错落有致的规划形态。村庄景观,道路铺装选用原有老材料,通过自然化设计,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北方山村风貌。规划洒满树荫的那条街,让村民在这里讲述生活的故事。利用被洪水冲下来的卵石、碎石,以及拆除的建筑材料、回收的老旧物件等作为村庄道路、挡土墙和农宅院墙的建材,保留山区村落特色“石头”肌理,成为特色“打卡点”。在建筑师的指导下,邀请老村能工巧匠共同参与重建工作,填放自家旧房拆除的砖瓦、老物件和老照片等,并附上每户名牌,共建“人民墙”,铭记村民过往生活场景和抗击灾情共建新家园的过程,形成96个关于“家”的故事,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寄托村民们的感情。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村民自选户型,共同规划,整体呈现山村多元化格局。

沿河口村建筑单体及村景实景图。

三是建立老村、新村有机联系,以村委会为纽带,培育运营能力。沿河口村整村异地重建项目,不仅让村民享受像城市住宅一样的高品质居住空间——好房子,还要因“好房子”带来可持续的收入,让村民们富起来,促进乡村振兴。在规划设计的新居中,96户民宅都设有独立的民宿用房,靠近主街的房间都对街巷开门,统筹村集体酒店式管理;新建平急两用的公共服务中心承载村民大小活动、文旅研学和咨询;24个老院子打造大师文旅作品,洪水浸过的老村将改造成遗址公园;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和斋堂镇“次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构思箭楼观光、摘野果、农家宴、帐篷露营、户外烧烤、夜晚观星等文旅休闲设计,共建乡村文旅运营。

(三)创新设计,为村民建造有温度的好房子

新农宅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不再是“采用了多少种节能材料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堆砌,而是根据人因、场景、环境融合适配设计新方法,规划设计与技术优化的融合适配,在“提降之间”建造可感知、可感受的“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健康舒适”有温度的好房子。

一是不同户型满足村民不同需求。考虑到村民生活习惯、家庭成员数量的基础情况不同,设计的96户农宅户型分为三大类,A户型适用于人数较少的家庭,116.42平方米/户,共30套;B、C、D户型具有传统四合院特点,共58套。其中B户型,138.74平方米/户,共11套。C户型,162.12平方米/户,共2套。D户型,172.4平方米/户,共45套;E户型用于民宿经营,185.7平方米/户,共8套。同时,还增设无障碍和适老设计,为村里老人提供便利。

二是“因人而生”的人性化设计。突出体现在适老无障碍设计,考虑到留守老年人多和携老带幼的旅游者需求,所有高差处均结合景墙设置了无障碍坡道,让大家在村里无障碍地“慢跑起来”,小院台阶处也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使无障碍走进农户。老年人相聚聊天的座椅采用木制材质,并设置了撑扶扶手。住房的适老化设计还体现在考虑了未来可以加建电梯。

三是运用地方性建造技术与技艺营造乡村环境。采用木结构和屋顶光伏建设零碳村民之家和配套服务设施。

四是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人”的融合发展。结合村庄实际情况,采用装配式技术、生态资源修复技术、乡村地方性建造技艺等营造村域整体的“山水林田湖草人”大系统。

“数字乡村游,诗画沿河口”APP启动仪式。

二、项目创新点

(一)创新采用“部门+政府+企业+村民”四方共建机制

建立“部门+政府+企业+村民”共建机制,快速、准确传达市级工作要求,及时反馈乡镇、村企存在困难,随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积极做好规划师团队与建筑师团队的“衔接桥梁”,保证规划与实施高效传导,全力以赴推动试点项目高质量完工,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二)创新采用建筑师负责制+乡村责任规划师的“双师协同”机制

项目通过“双师协同”机制,实现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一体化,精准对接灾后恢复重建各项需求,满足韧性、安全性目标要求,形成了崭新的新乡建模式。一是做好一体化设计。在设计初期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运用以及产业要素嵌入,通过需求前置的设计增值方式,实现项目共建共营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好全过程把控。充分发挥建筑师的技术优势和把控作用,不仅在建筑单体、景观节点设计上下大功夫,在外立面、屋顶、门窗等构件设计和选材方面也进行了细致考量,确保设计理念完整、准确呈现。三是提前谋划产居融合。借助村企合作契机,系统梳理村庄特色,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打造的村庄全民活力空间,由共建企业统筹规划运营方案,谋划乡村文旅发展模式,实现集体资源共享,激发乡村活力,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四是规划设计方案采用多元制约要素耦合的村落科学生长规划新方法,依据山势和地区传统村落规划肌理,形成不同房屋走向与农宅簇团,避免排排房式布局。尊重自然,保留全部现状乔木及部分大乔木周围的小范围花木,在树木之间落房子;保存记忆,就地取材收集各家洪灾留下的砖石,打造“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的村民文化景墙及农宅院墙,着力做好“景村融合”。

(三)创新采用装配式技术,实现60天全部交付

按照正常建设进展来说,沿河村96户安置房需要1年的时间。为了让部分投亲靠友的村民在春节前搬进新家,项目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通过模块化设计,整体化拼装,所有建筑构件均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方式,在施工周期、建筑质量、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方面,均体现出远超过传统砖混农房建造的成效与优势,仅用41天就顺利完成所有箱式房共96套安装工作,60完成安置房建设,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创造了沿河口村异地整村安置的“斋堂速度”,顺利实现了村民2024年春节前“温暖过冬”的任务目标。为确保建筑师设计方案实施的完整性和精细度,项目通过施工企业全过程数字化管控,赋予每个预制构件单独的二维码,现场通过扫描对号入座,精准拼接,最大限度减少损耗,保证建造质量的同时也使建造成本大幅低于传统的建造方式。

(四)创新形成“二二三”乡村振兴新路径

沿河口整村异地重建项目,创新形成了“二二三”乡村振兴新路径。二套机制:双师协同的建筑师负责制机制,乡村产业发展共建共营协同平台机制;二个新方法:村落风貌环境与场景设计新方法,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正向整合协同新方法;三项关键技术:乡村建筑工业化模块高质量建造技术,灾后重建环境韧性修复技术,乡村绿色健康宜居环境关键技术。“二二三”乡村振兴新路径,深挖传统村落风貌特点,强化村景融合,合理布局公共空间,逐步引导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另一方面,借助村企合作契机,详细系统梳理了村庄特色,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集体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前谋划,全方位实现集体资源的平衡共享与充分利用,在做好安全韧性的基础上,注重产业要素嵌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建的新村,实现了人与自然、乡村与生态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新老交融,发展建筑文化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作。

三、经验启示

(一)引入责师团队,全过程指导镇(乡)灾后重建

2024年3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等5部门印发《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京规自发〔2024〕56号)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在责任规划师选聘时,可建立责任规划师和建筑师等“双师”或“多师”协同机制,强化对街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空间运行维护等的全方位技术服务。沿河口整村异地安置项目试点,引入责任规划师与责任建筑师“双师”团队,全方位指导服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责师团队灾后深入一线,实地勘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紧密对接百姓诉求,以提升安全韧性水平、保障生命线工程为前提,提供村庄重建选址和设计建造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同时对村庄建设风貌和布局把关,贡献“设计力量”,有效保证了灾后项目前期设计质量,并衔接实施,促进高标准落地。目前,北京市正在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建设,需要深化“双师协同”试点,让更多的规划建筑行业专家参与到灾后重建及保护、建设和美乡村的工作中,创造出更多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人文特色的乡村振兴新作品。

(二)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

斋堂镇党委政府落实北京市“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斋堂镇把灾后重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重建的整体效能。沿河口村整体异地安置项目的完成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还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规划,重建后的沿河口村充分利用周边的古长城遗址资源、永定河文化资源等,发展文旅产业。新房的设计充分预留了村民做民宿经营的空间,同时也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体验农村生活和乡村风情的理想场所。此外,沿河口村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将成为门头沟区建筑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体验到纯朴的农村生活,感受到乡村风情的独特魅力。沿河口新村和爨底下村等四村一起打造诗画乡村,将成为门头沟区“诗画乡村”样板村,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和旅游。

斋堂镇沿河口新村秋景。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共谋共管共享

灾区群众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斋堂镇始终把百姓满不满意作为灾后重建衡量工作的标尺,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利益。早在选址阶段就主动征求村民意见,选择安全适宜、无争议的场地。在户型设计阶段同样积极听取村民建议,设计符合山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多种户型,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整村异地安置关系到沿河口村每家每户的住房问题,村民十分关注建筑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展,为此特别邀请2位村民担任“施工监理”,另安排2位村民作为现场巡查员,全过程监督施工。同时定期举行村民开放日,让百姓深入现场了解设计方案,实时监督工程进展,营造村民自治、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沿河口村村民是异地安置项目建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村党支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充分调动和激发村民投身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房屋建成后组织村民利用自家旧砖旧瓦,共同搭建“百姓墙”,共同缔造和美乡村。组织村民进行自主装修和院落建造,真正做到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作者: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段书贵 陈雪原 刘瑞乾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