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移风易俗。”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移风易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2024年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强调推动移风易俗。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的总体要求和方法路径,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移风易俗是文明乡风的关键所在。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倡树健康社会风尚,这本身就是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过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件要事,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取得明显成效,婚事新办、孝老爱亲等新风尚日益浓厚,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同时要看到,一些地方仍存在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等现象,给农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损害了农村的文明风气。因此,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要形成移风易俗的强大合力,探索培育文明乡风新风尚的长效机制。
要注重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引领。培育文明乡风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重在润物无声的引导。具体来说,要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走进村头街巷,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开展婚俗改革、环境整治、文明节俭等活动,对群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进一步打通宣传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守望相助的乡风民风中,让村民的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要聚焦农民实际需求,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乡风文明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新气象的受益者,移风易俗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不仅要靠外部力量推动,更要激发群众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看群众需求在哪里,就将移风易俗的举措落到哪里,使文明新风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要建立健全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礼让文化等古人智慧创新性地运用到现代乡村治理中,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文明乡风。当前很多农村通过红白理事会倡导村民共同抵制天价彩礼,树立婚丧新风,取得了比硬性文件规定更好的效果。要自治、德治、法治多措并举。一些乡村在探索中不仅采取正面激励举措,对做出表率的家庭和个人给予奖励,还建立了“负面清单”,巧用民生榜、公议榜、红黑榜,推动移风易俗成效深入持久。
绵绵用力,成风化俗。乡风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培育和涵养文明乡风不能一蹴而就。因地制宜,坚持不懈,讲究方式方法,崇德向善的和美风尚定能在乡村蔚然成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文明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