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四川广元:松下种茯苓 量质齐提升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张艳玲 唐彪 杨黎明
  • 2025-01-08 22:40:56

2024年10月,四川省药监局、林草局等11个部门印发公告,明确广元茯苓通过“352”工程认定,获得四川省首个“川产道地药材”认证,备案品种允许使用“川产道地”药材标识。

广元市昭化区于2014年开始人工种植茯苓,2020年率先在四川省启动“352”工程,在元坝镇建起茯苓产业园建成“松林+茯苓+N(其他中药材)”示范基地3000亩,整合资源支持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落地实施“352”工程,成效显著。

工人正在晾晒茯苓。

“第一茬有320多吨,单窖增产15%!”位于昭化区的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拥有500余亩示范基地,今年基地内的头茬茯苓产量创下新高,种植技术负责人邓磊高兴地宣布了这个喜讯,他告诉笔者,茯苓除了产量有所增加,销售市场也扩大了不少。自去年11月茯苓开始采收的时候,就有20多家省外企业主动陆续联系订购产品。到了12月,内蒙古、广东等地的药企以高于市场30%的价格,购买了他们当年生产的首批茯苓丁等产品。

作为广元广泛分布和“广元十味”药材之一的野生中药材,茯苓是如何卖向省外,怎么实现产销两旺的呢?邓磊给出了“密码”——川产道地药材“三标准五规范两体系”全产业链质量提档工程。

而广元茯苓“352”工程标准体系的建立,填补了国内茯苓种植种苗标准空白,全方位提升了广元茯苓品质,将松林利用率由16%提升到28%。昭化区通过在马尾松林中有序抚育间伐种植茯苓1年,种植结束轮作天门冬、黄精等3年采收的中药材,实现了长短结合和松林“休养生息”。

值得一提的是,该体系不仅让企业受益,也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挣钱的新门路。元坝镇中梁村的脱贫户王一金感慨道:“松林变成了‘金山银山’。我除了在茯苓产业园区务工外,还有松林流转、入股专合社分红等收入,一年挣2万多元。”

工人正在搬运茯苓。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创新运用“企业+院校+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昭化区年种植茯苓8000亩,产值7100万元,带动3万余人聚集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一直以来,昭化区坚持以标准赋能实施“352”工程,不仅让茯苓产业实现“产业化+园区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还有利于确保茯苓更优质,其茯苓酸、总三萜等含量居全国前列。广元市以落地“352”工程为撬动,跻身四川茯苓主要产地市,全市共有7个县区,其中6个县区都在种植茯苓,并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茯苓种植基地。目前,全市茯苓年均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超1亿元。

成都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赵柳表示:“我们坚持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茯苓作为‘天府森林粮库’广元行动的重点发展品种,广元茯苓‘量’和‘质’不断提升,茯苓丁、茯苓面、茯苓酒等产品畅销全国。”

作者:唐彪 杨黎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