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2022年,贵州省开启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揭榜挂帅”行动,围绕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设置榜单,号召全省各级农技人员主动“揭榜”,将“解题”高招送到农民手中,创新推动科技落地的组织方式,极大提升了农技推广体系效能。
3年间,贵州省实现粮油持续增产,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田520万亩,推广主导品种99个,集成增产技术87项,良种覆盖率98%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2024年粮食单产提高2.5%,科技成果转化、粮食增产增收成效显著。
张榜揭榜新形式 技术服务显成效
“天无三里晴,地无三尺平”,丘陵和山区占比高达92.5%的贵州省,耕地破碎且质量等级较低。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150万亩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的粮食生产目标,贵州省抓好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推广应用,主攻单产提升。“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农技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方涛说。
2022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贵州省2022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通过组织开展“揭榜挂帅”行动,汇集田间地头的“疑难杂症”,广邀黔贵大地的“英雄豪杰”,在你追我赶的张榜揭榜中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难题,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点燃农技人员的服务热情,为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等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为了确保榜单能够切实反映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其制定要经过层层把关。“我们首先确保榜单围绕粮油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这一国家的大政方针,组建粮油生产、经济作物、畜牧水产三个省级领导小组。之后面向全省征集榜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可以根据所在地的生产需求提供榜单,领导小组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如果有些榜单比较小众、服务面积没有那么大,我们就会做出取舍。”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正高级农艺师邹军告诉记者。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王文虹介绍,“揭榜挂帅”榜单分为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与创新性示范服务榜单,按照分级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省农业技术人员张榜。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要求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均要开展;创新性示范服务榜单支持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在开展基础性示范服务的基础上,以个人或组团的方式“揭榜”。
揭榜的农技人员还有强力“外援”,贵州省在行动中推行“导师制”,鼓励农业系统、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参加省级专家服务团、产业工作组或作为导师,指导督促青年科技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实施榜单,提供技术支撑,并负责测产验收、成效评价等工作。团队在组建队伍报名申请时就需要从专家团中邀请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每个榜单都有量化的考核指标,达成指标是团队在验收考核中获评最高等次“优秀”的硬性要求,达不到指标的团队可以第二年重新揭榜,继续努力。“榜单的难度并不低。”邹军说,“行动规定优秀团队不超过当年申报基数的20%,实际评选中是优中选优,23年第二批考核优秀比例已经严格到只有11%。”
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发布“水稻增产8%以上高产示范”等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195个,“玉米百亩方平均亩产800公斤”等创新性示范榜单412个,共吸引7426个团队踊跃揭榜,完成5.7万余人次基础性示范服务、243余万次技术服务指导,解决16余万个生产难题。
难题来自生产中 解法送到田间去
农技人员在揭下榜单、组建团队后,就要赶赴田间地头,按照榜单需求,“手把手”帮助农民纾困解难。遵义市播州区是贵州省的油菜主产区之一,油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6万亩以上,但是前些年农民种的油菜特别容易倒伏,油菜籽的产量也很低。“稀了产量少,密了就要倒。一亩地就收两百多到三百斤。”播州区花果村村民杜后明说。
在2022年首次公布的“揭榜挂帅”榜单中,“百亩方油菜高产示范”及“油菜小面积超高产示范”赫然在列。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凡迪主动请缨组织团队,揭下这两个榜单,来到播州区花果村帮助村民种油菜。每年油菜生长的季节,花果村的村民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凡迪忙碌的身影。
实地调查中,凡迪发现了当地油菜产量低的原因。原来村民不科学的施肥方式会导致种出的油菜茎秆脆弱、容易倒伏,而因为害怕倒伏村民又会将油菜种得很稀,油菜产量难以提高。于是,凡迪团队在花果村推广油菜密植高产新技术,通过引进抗倒伏的新品种油菜种植密度提高到每亩约6500株,同时指导农民改变施肥方式,种前施足底肥,种后追施氮肥,并做好病虫害防控。在2023年的测产中,油菜小面积高产攻关示范田的测产结果达到628.18斤,刷新了贵州省油菜单产纪录。2024年,又将总结出的栽培技术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506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212.29公斤。
“揭榜挂帅”行动,不仅激励成千上万像凡迪这样的农技人员将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到基层,也带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专家将最新的农业研究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
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教授陈卓蹲在青绿色的香葱田边,指导当地农技人员防控香葱病虫害。黔陶乡是贵州省调料类蔬菜的主要种植区之一,其中香葱常年种植面积在一万亩以上。然而,近年来香葱锈病、灰霉病等病虫害频发,使得当地的香葱产业一度陷入低效减产的困境。
2022年,陈卓组织团队揭榜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这个榜单,来到黔陶乡开展香葱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示范推广服务。“针对一些重大病虫害,我们开展实验示范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形成一套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生物防治和菜田生态系统调控技术。”陈卓说。采用绿色防控新技术之后,团队负责的两百亩香葱示范田病虫害总体防控效果达8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产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通过两年的示范和推广,如今绿色防控技术已经在黔陶乡的香葱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依靠农技人员“挂帅”、科研专家“坐镇”的导师帮带模式,更是让农技推广“如虎添翼”,形成合力。遵义市新蒲新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封兴智牵头的团队有来自省、市、县、乡的各级农技人员20人,揭榜“辣椒轻简化绿色高产技术示范推广”等3个榜单,在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夏忠敏研究员的指导下,重点推广集约化育苗、机械打孔定植、科学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取得鲜椒单产提升15.2%,椒农亩均增收830元的增产增收好成绩。
“优化技术服务是加快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揭榜挂帅’行动启示我们,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服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具体行动,也是打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招。”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何光前说。
农技人员有成长 推广效能“加速跑”
将知识与技能应用在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民脸上的笑容、不断刷新高产纪录的田块,成了农技人员最宝贵的“项目成果”。3年间,农技人员回归主业,年轻人才不断涌入田间,农技推广的力量持续壮大,在这背后是“揭榜挂帅”行动为农技人员的个人发展带来的有效激励。
对参与“揭榜挂帅”的农技人员和团队,贵州省建立服务技术台账,定期组织专家团队、村支两委、经营主体和农户共同验收榜单,通过考核榜单指标完成、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评选优秀团队,并推荐通报表扬。“在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选优上将被优先考虑。”王文虹介绍,3年间已有5601名农技人员受到省领导小组表扬,765个团队获得通报表扬,204名农技人员晋升正高级职称。
而除了激励政策带来的实惠,能够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也让农技人员获得了长足的成长与满满的成就感。封兴智表示,揭榜团队的年轻干部在行动中快速成长,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行动为农技人员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除了让优秀的揭榜者脱颖而出,更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农技人员有用武之地。”封兴智说。
邹军团队揭榜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玉米高产示范”和创新性示范服务榜单“净作玉米百亩方高产示范”,在遵义市播州区及毕节市织金县推广玉米“一增五改”技术,通过改进玉米品种、种植方式、施肥方式等增加种植密度,推动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玉米净作百亩方高产示范田2022年在播州区取得827.9公斤/亩,2023年在织金县取得855.5公斤/亩的高产好成绩,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优秀团队。
“我深刻体会到专业被尊重、水平被认可、技术被需要。”邹军认为,“揭榜挂帅”行动是对推动科技落地的组织方式的创新,也是引领农技干部奔赴田间地头的一面旗帜,让农技人员的技术素养得到提升。
“年轻科研人员有专业技能,有干事的热情,但是就缺基层工作经验,缺干事的机会和平台,‘揭榜挂帅’行动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和平台。”何光前说,“科研单位报项目是很难的,报项目的前提是要有职称,而报职称就必须得有论文有成果,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揭榜挂帅’实际上也是一种项目机制,年轻人才参加行动就可以跟着团队下乡进行科研工作。”
2024年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在贵阳市召开专题研讨会,全国农业科技(教)系统的农技推广工作负责人,以及76个科技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所在县的农技推广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学习贵州省“揭榜挂帅”行动创新性做法。科学技术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培磊说:“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农业增产增收关键靠科技。贵州开展农业‘揭榜挂帅’行动,激活了农技推广体系,激发了广大农技人员和科研专家的干事热情,他们及时将‘解题’高招送到田间地头,实现了农业科技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也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黄中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