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晓山应邀来到河北省威县,在七一教育基地多功能厅作乡村振兴专题辅导讲座。在讲座中,刘晓山就如何掌握方法和找准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一系列建议。
图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晓山
威县全体县级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管乡村振兴工作副职、乡村振兴工作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主管副职等共计430余人参会培训,聆听讲座。
就如何掌握方法和找准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刘晓山给出五点建议:
一是要突出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比如聚焦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根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加大东西协作、陆海统筹力度,促进优势互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点是分品种明确保障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主要是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特色产业蓄动能。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选准“土特产”产品,在“三品一标”上做文章,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高质高效的产业新动能。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形成大农业、大市场有效机制。拓展农业产业领域、农业资源、农业功能、农业发展方式,延伸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体系,提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种资源的能力。聚焦联农带农,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富乡亲。要让县域产业布局体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把“强县富民”的发展理念贯穿县域发展全过程。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推动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着力支持引导鼓励多行多业融合发展农业、数字智慧合力赋能乡村、爱农专农者共同成为新农人,谱写富裕富足的乡亲共富新篇章。
二是要抓好人才振兴这个关键所在。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促进农民“职业化”。立足农村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可及性和针对性,大力培养一批本土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提升“土专家”“田秀才”“村创客”“乡村工匠”等农村优秀人才“留村率”。二是引导科技成果“进乡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为乡村建设提品质、为乡村治理添智慧、为农民内生动力拓渠道。在科技工程上,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平台和服务,支持和引导多学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乡村振兴,跑出同质同标融合新速度。给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让他们感受到当地政府、老百姓及整个营商环境对他们的支持;让人才获得相匹配的待遇;让他们对未来保持良好的预期。三是搭建农村“智力库”。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建立激励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实践平台,大力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引进、培育和储备工程,念好“人才经”,共同唱好乡村振兴的大戏。
三是要筑牢文化振兴这个重要基石。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建设精神文明新乡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培根铸魂,提振精神力量,引领和美和睦善治方向,增强乡村凝聚力、创造力。二是打造志智双强新农人。常态化开展乡村身边先进典型“选树学”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广大农村居民看到“三农”人的干头赚头奔头,让乡村充满自食其力、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正能量。三是培育传统文化特色村。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等农业农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机制,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活动,让文化的时代气息充满乡村。
四是要把住生态振兴这个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一是让生态文明赋能乡村建设。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通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等举措。二是让绿色乡村成为乡村底色。在推行绿色规划、设计、建设、管护、生活上下功夫,塑造精美精致、智慧智能的乡村风貌和功能。三是让制度机制保障绿色乡村实现。加强“人、地、钱”等要素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社会力量参与绿色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五是要夯实组织振兴这个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的同时,尤其要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农村党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村第一书记“四支力量”建设,同时发挥农村经济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作用。二是完善乡村共建共享共治体系。构建起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运行机制。三是发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多样、治理添“智”提“效”作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基层管理实现“发现问题智能化、处理过程自动化、事件管理流程化”,做到乡村治理决策科学、服务高效,村民“有事随时办,办事不出村”。
据了解,刘晓山在乡村振兴领域深耕多年,在“三农”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知识和深刻见解,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深专家。长期以来,刘晓山参与了一系列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研讨、制定与推行,并多次深入偏远贫困地区实地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推动很多乡村突破发展瓶颈,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之路,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蓝图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刘晓山退休不褪色,继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各地基层工作者传经送宝,为国家乡村振兴发展事业发光发热。
作者:李秀林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