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两个深入践行”,释放河南乡村振兴哪些重要信号?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杨建国
  • 2025-01-10 18:23:08

连续定调!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势。

2024年12月31日,河南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表示:要以民为本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当天举行的河南省委常委会强调:“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质提效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2025年1月1日,刘宁来到开封市兰考县,拜谒焦陵,瞻仰焦桐,参观焦裕禄同志生平事迹展,就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黄河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等进行调研。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刘宁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开封市、兰考县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要深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深入谋划思路举措,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践行乡镇工作“三结合”,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建强基层组织、筑牢战斗堡垒,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笔者认为,连续定调之下,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质提效促进城乡融合,这条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主线,变得愈发清晰。

为什么需要“两个深入践行”?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

对于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河南来说,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08%,比全国低8.0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省城镇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1,比全国低0.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全省城乡发展尚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命题,河南既到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也到了探索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河南新路的关键节点。

笔者认为,这条河南新路的关键,在县域,在县域治理“三起来”和乡镇工作“三结合”。

什么是“三起来”和“三结合”?

什么是县域治理“三起来”?

“郡县治,天下安。”“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也是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要素制度、管理体制,还是从空间成本等角度看,都有助于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有助于乡村资源要素在县域空间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河南县域面积约占全省的85%,2022年常住人口占全省的68.3%,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9.9%,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6.6%和87.0%。因此,县域经济是河南发展的基石和底盘,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水平,而且关系着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实现程度。

所谓县域治理“三起来”,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县域治理“三起来”,分别从强县富民、改革发展、城乡贯通三个方面指出了县域治理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内涵丰富、意蕴深刻。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标尺。

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抓住了破解县域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指出了激活县域发展潜力的要害,阐明了塑造县域发展优势的根本。

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体现了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把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全面、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县域治理“三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县域治理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河南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什么是乡镇工作“三结合”?

乡镇处于经济建设最前沿、农村工作第一线,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础。乡镇工作牵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的两头,一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头是加快农民有序进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所谓乡镇工作“三结合”即“乡镇要从实际出发,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乡镇工作“三结合”,为做好新时代乡镇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是领导人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力量,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相结合, 为乡村振兴提供作风保障。

为了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党员干部把为群众办实事与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以服务群众赢得群众支持,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的关键则在党。党建能引领发展,为发展提供保障,把抓发展与抓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这个“抓”,实现乡村振兴和党建工作的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可以说,乡镇工作“三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是引领新时代河南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笔者认为,“两个深入践行”,是统筹好县域经济、乡镇提质、乡村振兴的关系,以县域治理“三起来”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三结合”为遵循带乡提质,在乡村振兴中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关键抓手和方法论。

兰考,做好了什么?

新年首次调研,刘宁在东坝头镇张庄村,勉励大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其中,“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点明了兰考做好“两个深入践行”的关键所在。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方面,兰考做好了两个关键:县域富民产业链群发展和共富工坊。

首先是县域富民产业链群发展。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需要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科学分析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潜力等,选准真正契合实际、有优势的主导产业,科学布局规划乡村产业链,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业强县、强镇、强村,通过建立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在县域、留给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故道,是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弯,也是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县。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7.4元,同比增长7.7%。

近年来,兰考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家具产业转移。兰考县成功吸引了多家知名家居企业入驻,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家具产业集群。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家居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涵盖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为兰考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比如,家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木材交易市场的繁荣,许多农民开始从事木材种植和销售。同时,兰考县政府鼓励农民参与家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原材料供应、包装运输等,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最后,政府还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项目,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兰考县成功地将家居产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其次是共富工坊。

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兰考县通过多种措施盘活资源,搭建平台,将大企业生产环节引进乡村,在实现农民灵活就业的同时,降低了大企业生产成本。

这方面,兰考因地制宜探索了多种模式。

一是“村集体+工坊+农户”模式。针对衔接资金、财政奖补建设的厂房,按照“联合开发、抱团发展”的思路,引导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合作社等建设 “共富工坊”,村集体入股合作经营,采取“保底租金+分红”模式,按照每年厂房投资规模的3%~5%作为保底租金。

二是“党建+企业+农户”模式。针对个人投资建设的厂房,由村 (社区)党组织主动对接本地龙头企业,企业以租赁的形式,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环节放在农村,由企业集中组织开展岗前技能培训,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以及低收入人群就业。

三是“公司+基地+网格+农户”模式。通过村企党建联建 “共富工坊”平台,引进“零投资、无门槛、风险小、纯收益”的手工编织等产业,建立 “公司出单、基地接单、富余劳动力做单”的全链条式服务机制,管理上采取计件取酬、不固定上班时间。

四是“电商+企业+农户”模式。电商与企业、农户建立共联共帮机制,电商企业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 “共富工坊”企业生产加工的农产品或特色产品直观展示给消费者,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作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建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