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村画”闹新春 绘出鲜活生动的乡野艺术画卷

2025-01-22 09:3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葛羚羚

新年曙光初照,“村画”闹新春。日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画”闹春活动,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奉上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水城村画万物美”艺术集市里,来往人群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走进“村画”集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生动形象的水城农民画作品,这些画作以当地农民的生活为创作源泉,将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乡村故事等元素巧妙融合,展现了水城独特的乡村魅力和农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除了农民画,还有民间绘画作品和水城美景摄影作品,它们各有姿彩、独具匠心,让人流连忘返。

“村画”闹新春 蛇舞迎新年活动现场图。六盘水市水城区委宣传部 供

在集市的另一边,粽叶草编、新街面塑、彝族彩布贴花、苗绣非遗技艺、布依族五等装、苗族服饰、彝族服饰等非遗艺术品琳琅满目、逐一亮相。

“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六盘水市水城区文化馆副研究员董成说,能够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关于水城少数民族的非遗,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水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画”闹新春 蛇舞迎新年活动现场图。六盘水市水城区委宣传部 供

农民当上画家,从泥土里长出“村画”。水城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生于乡村、长于乡间,以民族传统为根,以民俗为养,以自身生活为源。在水城这片乌蒙山腹地的土地上,农民们用画笔描绘出了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写就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佳话。

“以前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农,后来把精力放在了农民画上,增收的方式也变了。”水城农民画的非遗传承人熊师提说,绘画除了让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得更为殷实,还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水城的文化和魅力。

水城农民画不仅是泥土中绽放的艺术之花,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它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方式。

“企业积极响应‘文化+’的融合理念,通过与旅游、商业的结合,积极研发水城农民画文旅产品,努力提升这一艺术形式的市场附加值。”贵州夜郎风文化艺术企业负责人徐源说,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持,而水城农民画也正是依托这一信念,通过不断推动版权保护和文旅融合,为画师及其家庭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水城区不断擦亮“农民画乡”这一国字号招牌,立足区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抓好民族民间艺术挖掘、打造和提升工作。通过举办农民画培训班、开展农民画创作比赛、建立农民画展示馆等多种方式,水城区让农民画在文化传承中弘扬壮大、在开发保护中开拓创新。

“我们依托水城农民画等传统文化,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水城特色民间艺术,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进了水城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水城区委宣传部部长鲁娜说,现在,水城农民画已成为水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水城“村画”系列活动的开展,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推进了水城文旅深度融合,依托水城农民画等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水城农民画特色民间艺术,提升了水城“村画”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有力推动水城文化产业发展,让水城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农民艺术离不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更离不开这片土地。从乡野间走向城市,依文化脉络,洞见城乡发展的肌理。如今,功能齐全的城市空间、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活力充沛的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从“血肉丰满”到“灵魂充实”,水城正朝着这一形态迈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