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解读 详情

矮化基因带来农业生产的“绿色革命”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孙眉
  • 2025-02-11 10:10:19

历史上,人类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当肥沃的土地越来越少,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就意味着要把贫瘠的土地变成耕地,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当时的种植业处在低谷时期,粮食作物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抗倒伏能力差,经常可以看到大片的庄稼被风雨吹打而夭折,造成产量极低,农业状况很不景气,并且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们的吃饭问题受到严峻考验。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大规模投资农业科学研究,助力农业产量实现跨越式突破。现代化种植模式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速了产量提高的进程。科学家发现,矮秆小麦比正常小麦茎短且较粗,具有抗倒伏的先天优势,而且穗大高产。在对它们深入研究后,科学家找到了导致其矮生性的根本原因,即基因的矮化性。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应用矮化基因,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第一次“绿色革命”。这次“绿色革命”的主要目标就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很多国家开始利用矮化基因来培育和推广矮秆抗倒伏的高产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将具有矮化基因的品种和抗病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很多矮秆作物。很多国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消除了饥饿的威胁,大大缓解了世界粮食危机。杂交水稻就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

在水稻中发现的矮化基因有100多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sd1基因。该基因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来抑制水稻节间的伸长,并且可促进穗数、结实率的提高,从而使矮秆类型的产量高于高秆类型。多数水稻的株高都是由1~3对矮秆主效基因控制的。在发现了这些矮化基因之后,科学家就将它们与其他品种的水稻杂交,来获取其他优良性状。

除了水稻的矮化基因外,小麦中控制矮秆性状的基因为Rth基因家族,并且这个家族的相关基因已达33个,研究最广的包括Rth1、Rth2、Rth3、Rth8、Rth10等。

矮化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一个发展趋势。一般矮化植物株型紧凑,抗倒伏,在生产上便于管理,丰产性好,相关育种工作不仅在大田作物中进行,在果树、牧草中也有研究。

作者:孙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