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以来,城乡融合、奋勇争先成为了贯穿河南“三农”工作的高频词,也成为了河南“三农”工作的主命题。农业大省河南,为何要把城乡融合提升到“争先”的高度?“争先”城乡融合,河南底气来自哪里?
河南为何必须“争先”?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再到《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也成为了摆在全国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25年开端,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上,河南吹响了“奋勇争先”的号角。
城乡融合,为什么河南必须“争先”?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全国、河南两个层面进行回答。
一方面,河南是全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累计超过170万亩,中原粮仓护牢“中国饭碗”。
但与此同时,部分产粮大县为了发展粮食生产,牺牲了很多市场机会,“粮财倒挂”等问题突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叠加,导致粮食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农民种粮积极性面临考验。
因此,只有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真正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才能让农民致富、让乡村重生,也才能让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加稳固。
另一方面,也源于中西部振兴的“河南试验”。
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08%,低于全国近8个百分点,仍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与此同时,河南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作用不够明显,城乡收入水平依旧有差距,还存在着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配置不足、生态环境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
从全国来看,河南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正是中西部地区的缩影。河南争先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将为中西部地区近5亿农民探索出新路。
而从河南层面来说,河南争先,是河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
河南乡村面比较大,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外部挑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三农”的战略后院作用更加凸显。
一方面,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全省1亿多人口中,农村常住人口仍然占据相当比重,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城市需要乡村支撑,乡村需要城市带动。未来河南的增长点在于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让资金、技术、人才从城镇流向乡村,同时让乡村的生态、文化、产业更好地反哺城市。这种城乡共融的模式,将成为河南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引擎”。
另一方面,城乡融合也是河南群众所盼,只有城乡融合才能让乡村“留得住人”。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年轻人仍然选择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机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要想让农村真正“强”起来,需要加快城乡融合,让乡村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跟上城市节奏,让农业农村现代化真正可感可及。同时,要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不仅让农业增值,更让农村具备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真正让乡村成为人们愿意留下发展的地方。
河南“争先”,抓手是什么?
“争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
河南“争先”城乡融合发展,抓手是什么?
就目前看,河南主要有三个抓手:从政策端、产业端、民生端齐发力。
——政策端,河南找到了片区化组团式这一关键抓手。
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宁表示,要遵循城乡发展规律,推动乡村规划建设科学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治理常态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乡村建设提质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培育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
省级层面定调,进一步明确了“片区化”理念的关键作用,也传递了几个关键导向:
城乡融合发展是核心方向。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通过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打破城乡界限,实现资源、人口、产业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共同繁荣。
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系统推进。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和治理能力建设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必须协同推进,不能单打独斗或顾此失彼。
“先导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先导区”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试点和示范平台,通过打造标杆,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要求各县域在创新和实践中走在前列。
——产业端,河南找到了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关键打法。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持农村大局稳定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河南以富民强村兴镇为目标,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加快农业农村资源开发和富民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镇 (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村级共富产业园,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河南县域富民产业发展进入到了徘徊期、平台期,也到了必须做大总量、做优质量,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实现转型突破的关键节点。
2024年12月30日,河南召开全省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推进会。河南省副省长李酌出席并讲话。本次推进会是河南省级层面首次专题部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也标志着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河南打法变了!
突出产业链思维、突出设施农业、突出联农带农益农、突出县乡村三级富民产业体系,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科学分析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潜力等,选准真正契合实际、有优势的主导产业,科学布局规划乡村产业链,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业强县、强镇、强村,通过建立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在县域、留给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成为河南产业端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打法。
——民生端,河南找到了统筹推进“三化”的关键解法。
所谓“三化”,即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融合化。近年来,河南充分统筹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和乡村治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城乡融合,不是让农村“变城”,而是让城乡共享美好生活。推动城乡融合,不能只谈产业发展、要素流动,更要从民生入手,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让老百姓既能留得下,也能生活得更好。
“争先”城乡融合,河南县域怎么干?
城乡融合,河南要争先,县域发展是关键。
2025年,河南明确提出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而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必须率先破题。
县域强,则乡村兴。如何让河南县域在推进城乡融合中抢占先机?
笔者建议,河南各县域应把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和中心的位置,以城乡融合为主线,以系统化理念统筹乡村规划、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治理能力提升,确保乡村既宜居又宜业,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为全省乡村振兴树立标杆、积累经验。
这方面,河南涌现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潢川县在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中,潢川选择县域西北部位于城市近郊和淮河之间的3个乡镇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连片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潢川坚持了规模适度、统筹规划、产村融合、协调推进。在方法上,充分运用国土部门的全域综合整治,对三生空间进行优化组合,探索了城郊融合型乡村的振兴路径。
特别是在推进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中,潢川着重突出抓好要素保障,制定出台乡土人才引进、特色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强化政策支撑。组建先导区工作专班,实行“乡村振兴指挥部+工作专班+平台公司”的运行机制,探索政府保障支持、企业主导运营、金融保险助力、群众参与收益的“四位一体”共富模式,实现乡村建设的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淅川县做好了三个关键:试点先行、业态融合和项目引领。
试点先行方面,淅川着重做好“两大”建设。“大邹庄”建设:以邹庄村为核心,联动周边3村,成立“大邹庄”示范区,注册了“大邹庄”和“渠首大邹庄”商标,创成3A级景区;“大关帝”建设:构建了采摘休闲、农耕体验娱乐等五大“乡村旅游板块”。
业态融合方面,淅川围绕以软籽石榴为主的水果产业和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两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项目引领方面,淅川以生态环保、循环节约、智慧高效、农旅融合为导向,新流转土地1.7万亩,与牧原公司高科技养猪相配套,实施智能化种田,带动区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新安县作为丘陵片区典型县域,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片区为抓手,聚焦“群众增收和亩均增效、和美乡村建设”,集中连片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力打造“富美善治”乡村新安样本。
特别是规划方面,新安县深刻认识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全方位系统考虑乡村产业、建设、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破镇、村行政区域界限,在人口、产业基础上片区化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片区化规划中,新安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全面构建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协同整合专项规划。
——新乡县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中,重点做好了产业带动,因村施策。
新乡县立足县域工业基础好、企业布局广、辐射带动强的特点,结合各村不同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产村一体、片区带动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新乡县依托中国农科院新乡试验基地科技优势,充分发挥五得利面粉、喜世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涌现出了兴宁、新庄、曹庄等一批村企共建示范村,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杨建国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