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融合 详情

文化中国行 | 元宵:灯火里的浪漫与团圆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陈银银
  • 作者:崔现芳
  • 2025-02-11 21:29:15

“一年明月打头圆,望处浑如水。”当新年的第一轮圆月悄然升起,元宵节便如约而至。正月作为农历的首月,被称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元宵节”,取“元月良宵”之意。

游人喧哗、锣鼓喧天、灯火辉煌,元宵节被誉为中国的狂欢节,其狂欢性在传统节日中是不多见的。在这一天,人们通宵达旦,纵情欢歌。白天,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唱戏曲等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晚上,除了各种大型灯会,灿烂的焰火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作为春节的余绪,元宵节是压轴的收尾节日,“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闹过元宵,大地春回,春节的闲暇渐渐远去,奋进的脚步愈发铿锵。

舞龙、跑旱船等民俗活动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轮番登场。郝群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彦宇 摄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月望日地位的凸显是在汉代中期以后,汉武帝太初历的颁行为元宵节地位的奠定提供了契机。《史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推动了元宵节俗的形成。《西域记》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道教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天官赐福正是在上元节这一天举行。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元宵节又称“灯节”,赏花灯是世代相沿的习俗。这一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气盈庭。从汉代“燃灯表佛”的虔诚,到唐代“千门开锁万灯明”的盛况,再到宋代“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花灯艺术在历代不断绽放异彩。今天的宫灯、鱼灯、龙灯、荷花灯、走马灯,以及机械传动、音响相佐等呈现出奇观效果的花灯,依然延续着这份精妙绝伦的技艺。另外,《澄城县志》记载,在山东、山西等地还流行一种用粮食做灯碗的习俗:“正月十五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万家灯火,万里同明。人们用灯火驱散黑暗,点亮心中的希望,照亮前行的路。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将文辞的幽默、隐喻、意境与花灯的视听审美巧妙结合。驻足灯前的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多元的快乐,还能启发想象、启迪智慧,这项活动雅俗共赏,广受喜爱。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宋代周必大的这首《元宵煮浮圆子》是我国较早描写汤圆的诗。品元宵,是元宵节的温情仪式。不管是北方的滚元宵,还是南方的包汤圆,都有团团圆圆、甜蜜温暖之意。正月十五月圆之时,圆子飘在碗里,像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浮圆,表达了月圆人圆事事圆满的美好期盼。今夜满月高悬,我们一同赏月,寄托对亲友的思念,将最动人的皎洁珍藏在心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是男女结缘相恋的佳期,堪称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古时女子受礼教约束不能随意出门,元宵佳节才可以大胆外出游玩,看灯亦看人。青年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时机,与意中人相会,这一天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诗词,都是对这种因节结缘的生动描绘。另外,元宵节所流行的“走桥”“摸钉”等习俗也具有幽会、祈嗣的意味。唐代长孙正隐曾这样描述洛阳的元宵盛景:“美人竞出,锦障如霞;公子交驰,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向牵牛之渚。”元宵,于漫天花火之间遇上意中人,正是这个节日最动人之处。

人们在狂欢、团圆、爱恋之中,结束了过年的洗礼,开启又一段新的征程。新年初望,愿人安心安,花好月圆,愿灯火璀璨,万家平安,愿灯与月依旧,人与人长久。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现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