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麦香“践”农行——山东农业大学公费农科生团队助力莱州马回沟村振兴实践纪实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王耀鹏 曹升阳等
  • 2025-02-16 13:10:54

2025年寒假,山东农业大学“莱邑麦香”公费农科生科技服务队,积极响应学校“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乡村振兴驿站建设社会实践的号召,奔赴家乡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马回沟村开展驻村蹲点实践,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泥土的摔打中,汗水的浸润下,风吹日晒的历练下不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村内调研,智解难题——探寻乡镇企业之路

跟随村书记的脚步,服务队走进马回沟村的田间地头,走近村民身边。在书记的讲解中,得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产业,营收模式落后,经济效益极低;且村中从事相关产业的多半是中老年人,村民中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经商或搬迁进入城市居住。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村民的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团队在驻村蹲点服务期间,深入调研了村庄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与村干部和村民召开了多次驿站建设座谈会,探讨如何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我们发现,马回沟村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由于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化运营,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村庄也缺乏能够吸纳劳动力的乡镇企业,导致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庄发展动力不足。”服务队成员曹升阳在调研中指出了村庄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现状,服务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提出可以通过改善传统单一落后的产业模式,种植经济作物并开办工厂进行产品二次加工,并结合互联网进行宣传,给予农业以翅膀,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麦田守望,科技助农——冬小麦种植的革新之路

马回沟村是莱州市重要的冬小麦种植区,近年来,冬小麦倒伏问题日益严重,给村里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困扰。冬小麦倒伏不仅导致小麦减产,还增加了收割难度,影响小麦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服务队经调研发现,村民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应对极端天气和病虫害时缺乏科学指导。小麦生长后期,一旦遭遇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倒伏问题频发。村民们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种植的小麦倒伏在地。

经过实地考察冬小麦的生长情况,针对冬小麦倒伏问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在村内召开了一场以“冬小麦防倒伏技术”为主题的农业科普知识讲座。科学剖析了冬小麦倒伏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针对村民提出的倒伏问题,团队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从种植密度、施肥管理、品种选择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我们建议在小麦拔节期进行适度镇压,同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加磷钾肥的比例,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服务队成员刘瀚聪补充道。

数字赋能,智慧乡村——乡村振兴驿站APP的推广之路

为更好地帮助村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作为学生科技专员,服务团还向村民们推广了学校开发的乡村振兴驿站APP,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注册、下载和使用该APP,详细介绍了“推资讯”“随时问”“学农技”“找资金”等功能模板主要内容,帮助村民熟练掌握使用APP,并鼓励村民将遇到的问题上传至平台,以便在线专家教授及时提供专业解答。

“有了咱农大的这个乡村振兴驿站APP,我们遇到问题就能随时拍照上传请教咱专家教授,真是太方便了!”在学会使用APP后,村书记逄万瑞兴奋地说道。

在这几天的驻村蹲点实践中,服务队成员作为学生科技专员不仅为马回沟村的冬小麦倒伏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感动。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分努力都将化作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作为公费农科生,每一次在乡村田野的广阔课堂中的成长磨炼,都会更加坚定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王耀鹏 曹升阳 刘瀚聪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