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体 详情

古镇延续千载窑光 非遗窑火越燃越旺

  • 编辑:付雅
  • 作者:付雅
  • 2025-02-17 14:52:44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

古镇延续千载窑光 非遗窑火越燃越旺

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的西南郊,有一座著名的古镇——尧头镇。翻开《澄城县地名志》可见记载:澄城县城西南十公里处尧头镇,古称“窑头”,因瓷窑而得名,久而久之,圣人之“尧”取代了瓷窑之“窑”,尧头地名便沿用至今。“开窑……”随着窑工们的齐声呐喊,窑门缓缓打开。“一件陶瓷制品的诞生,凝聚着匠人70多道工序的匠心独运。”“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忠阳告诉记者,从备料到烧制的过程极为繁琐漫长,在开窑前必须踏踏实实完成好每一个步骤。


从入门学艺到匠心传承


  窑是瓷的根,人是瓷的魂,瓷是人的心。“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做尧头陶瓷的,我从小耳濡目染,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这个技艺。”从15岁起,刘忠阳便踏上了追随父亲脚步的旅程,正式学习制瓷。初入行时,他每天的任务就是采矸耙泥、踩泥揉泥,与黄土和泥巴为伴。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与毅力,也让他逐渐感受到了泥土的温润与生命力。

  “要想做好尧头陶瓷,首先得‘懂泥’。”刘忠阳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工艺的敬畏。与工业化生产的陶瓷制品不同,尧头陶瓷是具有唯一性的传统手工艺品。烧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没有统一标准,由匠人自己根据经验把控,不同的温度、厚薄不同的釉色、配比不同的浆泥等,都能产生不可预估的窑变反应,最终烧制出独一无二的陶瓷成品。

  刘忠阳在父亲的指导下,日复一日地练习,终于掌握了这门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技艺。起锥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装窑烧窑……尧头陶瓷的制作要求匠人必须精通每一个环节。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仅一年半的时间,刘忠阳把72道工序学了个遍。掌握了整条制作流水线后,他开始在瓷土、釉料等方面下功夫。“我们以前做的很多瓷器太过粗糙,已经和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不匹配了。所以我就想把尧头的瓷器做得更加精致,让它更好销售。”刘忠阳说,为了实现粗瓷细作,他细分出了5种含不同矿物质的尧头窑泥料,并通过长时间的试验性烧制,不断改进制瓷工序和原料配比,每一步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汗水。此外,烧窑的过程必须环保,产量和效益必须稳定。刘忠阳对尧头窑传统的“馒头窑”进行窑体结构的部分优化,使得比传统煤窑烧制过程更加环保、高效,精品率更高。


从艰难维系到保护开发


  “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这首在渭北一带传唱已久的民谣,是尧头窑及其陶瓷制品对于当地人们生活重要性的生动反映。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塑料制品等的广泛应用,对陶瓷制品的销售产生了很大影响,尧头陶瓷制作技艺甚至面临断代的危机。21世纪初,对于刘忠阳和他的家庭来说是最艰难的时候。彼时,生产的陶瓷卖不出去,众多陶瓷匠人纷纷转行另谋生计。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刘忠阳也曾短暂“出走”过两次,他打过工,拉过货,但还是回来做起了老本行。

  直到2006年,一切都出现了转机。当年,“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尧头窑遗址也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头窑千年炉火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澄城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尧头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包括保护古窑址、重建“窑神庙”等,已构建成包括尧头窑遗址、传统古村落、非遗特色示范区、历史名镇等相对完整的传承保护体系,并出台《尧头窑遗址保护工作规划》,旨在传承和弘扬尧头窑千年遗址文化。


从走向全国到走出国门


  去年4月,刘忠阳带着尧头陶瓷走出国门,参加了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第88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这是刘忠阳第一次出国参展。在展销现场,造型古拙浑朴、纹饰简练凝重、釉色纯净细密,具有“粗中寓巧、朴而不俗”鲜明特点的尧头陶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及参展手工艺人关注的目光。“展台前的外国人都给咱的瓷器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说尧头陶瓷的工艺和器型令人赞赏。”刘忠阳表示,这次有了经验,下次再有机会外出参展,他一定要把自己的陶瓷转轮带去,一边展示精品尧头陶瓷,一边现场演示瓷坯的制作过程,让参观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尧头窑、了解尧头陶瓷。

  从2015年第一次走出澄城县参加展览,到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展销会与博览会;从2019年刘忠阳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赴日本参展,再到去年他亲自带着作品参加国际手工艺博览会……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尧头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成为全国首家AAAA级融合现代文化元素与古朴陶瓷文化的文化旅游园区。今年春节期间,尧头窑景区将传统民俗与非遗陶瓷文化深度融合,凭借以“欢天喜地尧头年·燃情冰雪嘉年华”为主题的迎新春系列文化活动,成为众多游客的热门打卡地。锣鼓秧歌,舞龙舞狮、秦腔戏曲等传统民俗表演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体验到久违的包裹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年味。在陶瓷文化体验区内,游客们还能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陶艺制品,深入了解这一千年窑火的历史与文化。

  熊熊的窑火,见证匠心传承。双手布满岁月痕迹却技艺超群的匠人们,凭借着自己灵巧而坚韧的双手,用泥、水、火延续着千载窑光,赋予古老的非遗技艺新的生命力,使得那承载着文化自信的千年窑火,越燃越旺,熠熠生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付雅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