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行业 详情

银行“开门红”中的机遇与挑战

  • 编辑:王琴
  • 作者:党云帆
  • 2025-02-25 13:17:03

在银行业的年度运营节奏里,“开门红”无疑是备受瞩目的关键时段。每至岁末年初,众多银行便纷纷紧锣密鼓地筹备,全力投入这场“开门红”大战。这一时期,银行推出琳琅满目的产品与优惠活动,旨在吸引客户,提升存款量、贷款规模,以及推动各类中间业务的发展。银行如此重视“开门红”,是因为其成果对全年业绩有着深远影响,仿若为全年业务开展定下基调,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基石。不过,“开门红”策略虽为银行带来显著效益,却也潜藏着一系列问题。

银行“开门红”的益处

(一)对客户的实惠。“开门红”期间,客户往往能够享受到诸多实实在在的优惠。银行会在这一时期推出极具吸引力的优惠利率,如一些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上浮,使得客户的存款收益增加;部分银行针对大额存单客户提供比平时更具竞争力的利率,为有大额资金存储需求的客户带来更多利息收入。除了利率优惠,丰富多样的礼品赠送也是一大亮点。从实用的生活用品,如米面粮油、家电设备到精美的家居装饰品,银行会根据客户的存款金额或业务办理情况,赠送相应礼品。有些银行还会举办抽奖活动,奖品包括电子产品、旅游套餐等,为客户带来额外惊喜。红包奖励同样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客户在办理特定业务,如新开银行卡、购买理财产品时,有机会获得现金红包,这不仅激发了客户的参与积极性,还为他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

(二)银行自身业务增长。“开门红”对银行自身业务发展意义重大。在存款业务方面,银行通过一系列优惠活动吸引客户将资金存入,使得存款量大幅上升。这不仅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增强了资金流动性,还能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充足的存款可以用于银行的各项业务开展,如贷款发放、投资等,为银行创造更多收益。在贷款业务上,“开门红”期间,银行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拓展优质客户;通过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吸引企业和个人申请贷款。这有助于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也能满足个人的消费、购房等贷款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中间业务上,银行会在“开门红”期间大力推广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如理财产品、基金、保险等。专业的理财经理会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资产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理财规划,引导客户购买适合的金融产品。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还丰富了银行的业务结构,降低了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提高了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

(三)经济推动作用。银行在“开门红”期间加大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大量资金流入企业,为企业的生产扩张、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提供了有力支持。企业能够利用这些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就业岗位,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在制造业中,企业获得贷款后可以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带动上下游供应商的业务增长。对消费市场而言,银行推出的消费贷款优惠政策,如降低汽车贷款、家装贷款等消费信贷利率,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者更愿意进行大额消费,从而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等行业的销售增长,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银行还会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专属信贷产品,缓解其资金压力,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对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开门红”的弊端

(一)银行间恶性竞争。在“开门红”的激烈角逐中,银行间的竞争愈发白热化,甚至陷入恶性竞争的旋涡。为了在这场大战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客户,部分银行不惜采取高成本揽储的极端手段。一些小型银行会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其给出的利率远远超出市场正常水平,以此来抢夺客户资源。这不仅增加了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也扰乱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秩序。为了争夺优质贷款客户,银行间还会展开低息放贷竞争。一些银行盲目降低贷款利率,忽视了贷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吸引到更多贷款客户,但从长远来看,会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过度的低息放贷还可能导致信贷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一些资质欠佳的企业或个人也可能借此获得贷款,增加了信贷市场的风险。

(二)员工压力与违规风险。“开门红”期间,银行通常会给员工下达繁重的任务指标,这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任务涵盖存、贷款和理财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指标数量往往超出员工的正常承受范围。为了完成任务,银行员工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要在工作时间全力以赴,还常常需要利用休息时间去拓展客户、推销产品;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使得员工们身心俱疲,不少员工出现了焦虑、失眠等健康问题。这种高压环境下,还催生了违规操作的风险。部分员工为了达到任务要求,不惜采取违规手段,如虚假销售、误导客户购买不适合的金融产品等。一些员工可能会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隐瞒其中的风险,诱导客户购买。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一旦被发现,不仅会给银行带来声誉损失,还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三)潜在风险隐患。“开门红”期间,银行业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隐患。业务量的激增,可能导致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无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地审查。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可能趁机获得贷款,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借款人出现经营困难时,这些贷款很可能无法按时收回,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业务快速扩张还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大量存款,并将这些资金大量用于长期贷款或投资,一旦出现客户集中提款的情况,银行可能会面临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进而引发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危机,对银行的稳健运营造成严重威胁。

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银行自身优化。银行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避免过度追求短期业绩而给员工带来过大压力。考核指标应更加多元化,不仅关注业务量的增长,还要综合考虑业务质量、客户满意度、风险控制等因素。在存款考核方面,不能单纯以存款新增量为唯一标准,还应考核存款的稳定性、结构合理性等。银行应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在理财产品方面,除了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还可以开发与市场热点挂钩的创新型理财产品,如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行业相关的主题理财产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对于老年客户,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如设置专门的老年服务窗口,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对于年轻客户,利用数字化平台,提供线上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银行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通过开展服务礼仪培训、业务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员工的服务水平。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如自动柜员机、智能填单机等,实现部分业务的自助办理,缓解柜台压力。还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测业务风险。在贷款审批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充分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法合规的用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员工存在违规操作,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二)监管层面措施。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开门红”活动的监管力度,制定明确的监管规则和标准,规范银行的市场行为;明确规定银行在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贷款审批流程、金融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操作规范,防止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公开曝光违规银行名单,起到警示作用。监管部门要引导银行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注重长期稳健发展,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通过召开行业会议、发布监管指引等方式,向银行传达稳健经营的理念,鼓励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整个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可以组织银行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分享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创新做法,引导银行在产品创新、服务提升等方面进行竞争。

(三)客户理性选择。面对银行“开门红”期间的各种诱惑,客户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在选择金融产品时,不能仅仅被高利率、丰厚礼品等表面因素所吸引,要充分了解产品的特点、风险和收益情况;对于理财产品,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投资方向、风险等级、预期收益等信息,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资金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如果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客户,应优先选择风险较低的存款产品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果是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有一定投资经验的客户,可以适当考虑风险较高但收益潜力较大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客户在办理业务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泄露个人隐私;在签署相关协议时,认真阅读条款内容,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不随意在不可信的平台或渠道办理金融业务,避免遭受诈骗等风险;要学会识别虚假宣传和误导销售行为,如遇到银行工作人员夸大产品收益、隐瞒风险等情况,及时向银行或监管部门反映。

银行“开门红”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客户带来实惠、推动银行自身业务增长以及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银行间恶性竞争、员工压力与违规风险、潜在风险隐患等诸多弊端。为实现银行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银行自身应优化经营管理,合理设定考核机制,大力创新产品与服务,强化风险管理;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引导银行树立正确经营理念;客户则需提升自身金融素养,保持理性,作出明智的金融决策。唯有银行、监管部门、客户三方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才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开门红”的积极作用,实现银行业与客户的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作者系《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党云帆)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