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乡村行·看振兴 详情

乡村行·看振兴 | 石墨烯温室大棚结出“科技果”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岳海兴 徐征
  • 2025-02-26 13:32:38

清晨,黑龙江省虎林市虎林镇耕农村石墨烯温室大棚区升腾起袅袅白雾。技术员刘忠全走进大棚轻触控制开关,棚顶遮阳帘匀速展开,缕缕光线照射在茂盛的草莓叶片上,发出绿油油的光芒。

耕农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丹丹带着记者走进大棚,“你看我的智能手环,这个大棚的各种数据都能在我这手环上显示出来。”只见刘丹丹的手环显示出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数据——23.5℃、65%、12000Lux,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值,正悄然改变着这片黑土地上的草莓种植技术。

在3号温室大棚内,墙面镶嵌的黑色石墨烯发热膜正持续散发热量。“传统大棚靠燃煤取暖,温度波动大。现在石墨烯大棚控温稳定,夜间也能维持18℃恒温,草莓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到102天。”技术负责人介绍。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透光性和抗菌性能。一整面墙覆盖的石墨烯材料使草莓生长环境得到了显著优化,光照更加均匀,温度调控更加精准,病虫害发生率大幅降低。

“传统大棚年均产量3800斤,石墨烯大棚已达5000斤;精品果率从65%提升至88%;冬季供暖成本1栋才1000多元,每栋能节省5000多元。最惊喜的是病虫害防控,石墨烯材料的抗菌特性让灰霉病发生率降至2%以下,农药使用量减少70%。”耕农村党支部书记李青山说。

技术员轻点开关启动水肥滴灌程序,埋在地垄间的5000余个滴灌孔同时工作,淡褐色的营养液以每小时120毫升的流速精准渗入根系,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根据作物的需肥量精准配肥。

“这种一体化模式让施肥更加简单、供肥更加精准、用药集中、作物更容易吸收、肥料药物的利用率高,水肥药一体化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能够节肥40%-50%。”李青山介绍。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花丛间忙碌的“授粉工”——在棚中央的蜂箱里,几百只蜜蜂正穿梭于花海。草莓种植户辛艳凤轻手轻脚翻开蜂箱观察板。“传统人工授粉每人每天只能完成0.5亩,蜜蜂群8小时就能完成5亩授粉,畸形果率从15%降到3%以下。”她指着正在采蜜的蜜蜂说,“这些小精灵对农药零容忍,倒逼我们全程采用生物防治,现在每亩农药成本节省了不少钱。”这些变化正转化为真金白银。市场上每斤卖30元的草莓这里现在能卖到48元,订单和来采摘的客户源源不断。

这些特色种植为村集体、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去年,耕农村集体收入突破90万元,带动32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近年来,虎林镇立足于“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草莓特色产业,有效实现“一产做强、三产做靓”,推动草莓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让草莓产业成为人民群众的增收产业、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成功探索“党支部+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一社、四村、两环”的果蔬特色产业发展路径,2024年新增高标准棚室41栋,全镇棚室总量达到653栋,总面积达到28.7万平方米,推动“菜篮子”工程全面发展,村集体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

“我们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利用先进的科技不断引导农民从会种转变为‘慧’种,推动特色产业标准化、科技化。”虎林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崔静说道。

走出大棚,暖暖的阳光洒在泛着金属光泽的大棚外墙上,棚内草莓正在科技编织的温床里悄然生长。这些凝结着创新因子的果实,正带着黑土地的馈赠,走向更远的市场,也铺就了一条充满科技质感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徐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