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江汉平原,湖北省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大屏上,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农机调度等数据实时跳动。"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全国人大代表、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轻点屏幕,北斗导航插秧机、物联网虫情监测仪等设备的工作画面跃然眼前。
这位扎根田埂1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亲历了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嬗变。自2009年成立合作社以来,她带领团队建成湖北省首批水稻智慧农场,引入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实现育秧、插秧、飞防、收割全程智能化作业。如今,她不仅自种3000亩水稻,年产粮食300万斤,更通过社会化服务辐射周边12万亩农田,用"一根网线连田头"的实践回答了"如何种好粮"的时代之问。
去年全国两会,毕利霞带着沾露水的调研成果走进人民大会堂。"粮食主产区沟渠老化、泵站带病运行,农民盼着基础设施升级。"她提出的3条建议直击痛点,推动监利市2024年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0542万元,新建衬砌明渠48公里,疏浚沟渠161.94公里,新建泵站87座。
"代表履职就像种田,得把根扎进土里。"一年来,她走访23个村、召开8场屋场会,发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短板愈发凸显,"‘70后’不愿种、‘80后’不会种、‘90后’不想种"的困境,与智慧农场对"数字农匠"的渴求形成强烈反差。
今年,毕利霞将提交《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的建议》。她呼吁:"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新农人’培养!"建议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部委强化农广校体系,通过"田间课堂+云端教学"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合作社已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开展了多种培训,具体有种养殖技能提升、经营管理、农机操作、直播带货等,已培训上岗12名无人机飞手、6名智能农机操作手和3名后台管理员。"毕利霞以自身实践印证建议,在各级农广校的帮助和支持下,合作社创新"师傅带徒""以赛代训"模式,3名"90后"青年经培训后成为技术骨干,借助数字化、物联网系统管理的水稻种植基地增产12%。
【记者手记】
《科技为笔 田埂为纸:一位人大代表的新"粮"策》
从扛锄头到点屏幕,从"汗滴禾下土"到"数字种田人",毕利霞的履职足迹勾勒出"新农人"的成长图谱。她扎根田埂15年,亲历了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嬗变,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方式。如今,她的智慧农场不仅实现了育秧、插秧、飞防、收割全程智能化,还通过社会化服务辐射周边12万亩农田,真正实现了"一根网线连田头"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交响中,毕利霞不仅是"女粮王",更是一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践行者。她深知,农业的未来不仅需要科技的加持,更需要人才的支撑。面对"‘70后’不愿种、‘80后’不会种、‘90后’不想种"的现实困境,她积极呼吁加强"新农人"培养,推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她的实践与建议,不仅让农田焕发新生,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江汉平原的沃野上,毕利霞以科技为笔、人才为墨,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她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力走向智能的生动缩影。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