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畔的“荆楚大地”上,小微企业的命运与地方经济的脉搏紧密相连。它们或许是街角的一家餐馆、田间的一座粮仓,或许是工业园区里的一家零部件工厂,虽规模不大,却是就业的基石、创新的火种。然而,融资难题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这些“经济微光”的成长。
如何破题?湖北荆州农商银行以主办行的姿态,用四个坚实的支点,撬动了一场小微金融的生态变革。
支点一:科技赋能,让数据“开口说话”
过去,小微企业的信用是“沉默的财富”。一家经营了十年的粮油加工厂,尽管纳税稳定、用电规律,却因缺乏抵押物被银行拒之门外。
荆州农商银行选择让数据“开口说话”。他们与政府联手,打通了税务、电力、社保等12个部门的“数据孤岛”,搭建起“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信用平台。在这里,企业的纳税记录、供应链交易、用电波动,甚至专利数量,都被转化为一张动态的“数字画像”。
张建军的工厂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平台通过分析其稳定的纳税记录和供应链回款数据,自动生成了“A级”信用评分,48小时内,300万元纯信用贷款到账,利率比传统产品低了1.2%。如今,他的工厂升级了自动化生产线,产能提升了40%。“以前求人贷款,现在数据替我们说话。”他感慨道。
支点二:产业深耕,让链条“共生共荣”
在荆州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32家小微企业曾面临共同的困境:核心企业的订单量大,但账期长达半年,流动资金捉襟见肘。“接单越多,压力越大。”一家冲压件厂的负责人李敏回忆道。
荆州农商银行没有选择“单点放贷”,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产业链。他们与核心企业达成合作,推出“订单贷”。李敏的工厂凭借一份500万元的订单合同,3天内拿到了350万元贷款。“这笔钱就像‘及时雨’,让我们敢接大单、敢扩产能。”如今,她的工厂雇佣了50名新员工,年产值增长了30%。
链式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在粮食主产区,该行创新推出“荆储贷”,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在文旅小镇,开发“经营权质押贷”,让民宿负责人用景区经营权换贷款;在工业园区,开展“整园授信”,一次签约覆盖数十家企业。该行的金融“活水”顺着产业链流淌,滋养着每一个环节。
支点三:风险共担,让银行“敢贷愿贷”
“不是不想贷,而是不敢贷。”客户经理王浩曾道出银行业的心声。一家环保科技企业研发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但轻资产、无抵押的特点让银行犹豫不决。
荆州农商银行选择打破“风险独扛”的困局。他们引入省农担公司、担保公司,将风险分担比例提升至60%。与此同时,他们实时监测企业生产数据,一旦发现用电量骤降、供应链回款延迟等风险信号,立即触发预警,这家环保企业最终获得了500万元贷款。一年后,该企业技术拿下省级环保创新奖,营收翻了一番。“没有银行的‘冒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企业创始人陈宇说。而对王浩而言,尽职免责机制的落地让他放下了包袱:“只要流程合规、尽调充分,就能‘轻装上阵’。”
支点四:绿色转型,让发展“生生不息”
在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工地上,一台台设备正忙碌作业。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起初觉得是负担,后来才发现是双赢。”项目负责人周涛算了一笔账,通过使用环保建材、优化施工流程,企业碳排放强度下降15%,贷款利率相应降低0.8%,年节省利息支出超200万元。如今,这片滩涂变成了滨江公园,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近千万元。一位获得绿色贷款的酒厂负责人说:“以前觉得环保是成本,现在发现是竞争力。”
金融的温度,不在于数字的大小,而在于能否照亮每一个经济细胞的成长之路;四个支点,托起的不只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更是一个共生共荣的金融生态。在这里,数据打破信任的坚冰,产业链凝聚协同的力量,风险共担编织安全的网络,绿色理念指引未来的方向。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