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丰都县,全国人大代表、县委书记张国忠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肉牛养殖的防疫难题、种植大户的合作困境、农产品销售的渠道梗阻……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问题,正是他履职尽责的“指南针”。
作为来自库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忠始终将“现在靠谁振兴乡村、今后靠谁下地种田”的“乡村两问”作为履职核心。面对三峡库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貌,他敏锐捕捉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制约——年轻人外流导致的“空心化”困局。2024年全国两会,他提交的《关于支持三峡库区“新农人”培育工作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
以“新农人”培育为突破口,丰都县构建起“登记监测+政策扶持+金融赋能+专业培训”的全链条培育体系。通过成立“新农人互助会”、开发专属信贷产品、建设实训基地等创新举措,累计培育4053名新农人,带动农业市场主体增长490%。在栗子乡,返乡青年王强通过“新农人贷”创办的智慧农场,不仅实现年出栏肉牛500头,还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增收。
“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张国忠表示,丰都正加快构建“一主两辅多特色”产业体系,推进肉牛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丰收之都”区域公用品牌。在高家镇,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大型机械往来穿梭,曾经的“鸡窝地”正蜕变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记者手记】
跟随张国忠代表走访乡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行走的调研”。在三元镇的榨菜地里,他与种植户席地而坐讨论销路;在社坛镇的肉牛养殖场,他钻进牛棚查看防疫记录;在龙河镇的家庭教育互助会,他与留守老人算起“时间账”。这种“泥土里找答案”的工作方式,让他的建议始终带着露珠的新鲜。
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干字当头、唯实争先”的书法,案头堆满《乡村振兴案例集》和《农村经济学》。“山区库区的振兴,必须破除‘等靠要’思想。”他指着办公桌上的“问题台账”告诉记者,从“小县大城”建设中的学位缺口,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短板,每个问题都有对应的解决时间表。
当问及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他指着窗外的长江说:“我们既要守护好一江碧水,也要让两岸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种辩证思维,正是库区干部在实践中淬炼的智慧。在他的带领下,丰都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振兴之路。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