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白路镇这片高原山地上,多元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高原乡村走出大山、走向未来的希望。新建的水池工程汇聚珍贵的水源,管网工程让水流进梯田,“烤烟+青豌豆”多元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采豌豆留个尾巴,收豌豆的给我好价,种豌豆用烟杆搭架,好收成几面开花。”正笑眯眯说着顺口溜的,是白路镇毕家村黑箐村民小组的刘绍龙,“40亩烟后青豌豆大丰收,正是采摘的好时节哩!”
刘绍龙正在采摘青豌豆。张颖琦 摄
据刘绍龙介绍,种植烤烟和青豌豆本就是白路镇的传统产业。2018年,村里开始巧用烟杆给青豌豆搭架,以此来提高豌豆产量。刘绍龙一直跃跃欲试,苦于山高路远,用水不足。
直到2024年,白路管池工程投入使用,刘绍龙知道机会来了。他在岔河村委会租下40亩地,并借着烟草公司补贴滴灌的机会,在地里铺设滴灌管,节省了人工。烟后搭架的种植方式让豌豆产量翻了倍,种得最好的长寿仁豌豆产量达到每亩850公斤。不仅如此,刘绍龙还找到了一种“见缝插针”的新模式,有的滴灌管接口处有漏水,就地种下一颗南瓜种子,又多了一笔收入。
刘绍龙提到的白路管池工程是楚雄州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16个蓄水池,总容量2150立方米,14条管网,总长度31.34千米,总投资821.08万元。今年4月投入使用后,受益村包含白路镇小井、毕家、岔河、白路等4个村委会22个村民小组,覆盖面积8620亩,受益烟农200户。
刘绍龙的“青豌豆园”。张颖琦 摄
“好处是可以早栽,不用干巴巴等雨水。”白路镇岔河村的张志军说起管池工程来也是赞不绝口。39岁的张志军已经种烤烟16年了。他从小与这片土地相生相伴,见证了村里通路、通水。“我们这里地形原因,基本是家家有一座小山,住在山上,种也在山上。以前靠人背马驮,现在路修到门口。以前靠水窖存水,现在水池管够。”
张志军2024年种了37亩烤烟,烟后种豌豆30亩。他说今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得益于管池灌溉用水早,烤烟按时早栽,青豌豆可以种2季。8月底在烟沟种一季,10月底可以再种一季。种植烤烟后土壤中剩余的肥料供给豌豆生长,豌豆产量更高,也更节省成本。“今年毛收烤烟25万元,豌豆3万多,减去地租、人工、物资,纯收入有18万左右。”张志军清清楚楚地算起账来。
“大儿子在县城读高中,每个周末我都要开车带媳妇、 小女儿去看他,陪他吃饭买日用。”问及张志军接下来想做什么,他乐呵呵地打算着。“对咯,明年我还想整20亩滴灌试试!”
“种什么?”和“怎么种?”只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开始,关于“怎么卖?”白路镇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前我们镇没有交易中心,蔬菜交易都靠临县,没有主动权,价格容易吃亏。甚至后来才知道,原来深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产地是我们这里啊!”白路镇毕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菊说。
2016年开始,借助扶贫项目平地冷库,政府提供场地,聘请专人经营,吸引蔬菜收购企业集中收购。平地蔬菜交易中心成为白路镇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村民家门口卖菜、大门外务工。4个冷库每天库容量达到120吨,青豌豆、莲花白、番茄、南瓜等特色蔬菜销往深圳、广州、重庆、武汉、香港等全国各地。
管池工程让白路镇的好山有好水点缀,烤烟+豌豆”的发展模式让土地利用多元化。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多元特色农业,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作者:张颖琦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