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需要立足首都发展用全局思维看‘三农’,推动农业农村主动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承接、添秤、服务、增彩’的强大支撑。”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李成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中的重要作用。
李成贵认为,近年来,北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兴农成果显著,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但对标首善标准和国内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新形势下首都农业农村功能作用的认识有待深化研究,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和优势还不够突出,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要紧扣首都城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加快完善新型城乡关系,让首都乡村更好承接超大城市溢出效应,有效实现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和多种功能。”李成贵提出建议,并作进一步说明:“在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方面,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使京郊成为承载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选择区和优质农产品保障区。在文化中心建设方面,打造体现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水准的艺术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等,使乡村发展成为承载和展示国家文化中心的重要场所和窗口。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方面,发挥京郊乡村自然风貌和悠久历史的独特魅力,将乡村规划建设作为承担重大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舞台。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以农业中关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通过大型科技项目建设带动首都乡村振兴。”
李成贵表示,还要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助力经济稳增长。一方面,通过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开展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监测评价和统计分析,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打造功能多元的农业田园综合体等,高标准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未来农业,形成从科技创新、孵化加速到成果转化的智慧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另外,推进“种业之都”建设,形成具有源头性领先优势的种业科技成果,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最后,李成贵建议,优化首都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为城乡发展提供空间和土地要素保障。一是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探索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乡镇为中心实现人口集聚,通过空间统筹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稳妥推进闲置农宅盘活利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推进农业建设“小微用地”改革,畅通农业生产必要配套项目的用地实施路径。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