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贵州新发展,倾听贵州好声音。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58家中外媒体,124名记者聚焦多彩贵州,人大代表回答记者关切、讲述贵州故事、传递发展强音。
开放日里看什么?从高质量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到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从“富矿精开”到算力应用,从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从农文旅融合发展到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围绕中外媒体记者所关心的问题,贵州代表团的代表坦诚回应、热情互动。一问一答间,一幅奋进贵州的壮美画卷跃动而出。
画卷里,我们品味到决心。贵州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重的省份,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省长李炳军认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乡村才能实现全面振兴。
“这些年,贵州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贵州苗绣走向了世界,优质农产品品质更优、品牌更靓。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乡村面貌加快改善,乡风文明更加深入人心。”李炳军说。
画卷里,我们看到了改变。作为一名来自乡村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在回答农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讲述了减负后基层的变化。
“首先是开会少了,原来一个月至少5次以上,现在降到2次,据说以后还会更少。会少了,去乡亲家里的时间多了,村子里的狗见了我们也不汪汪叫了。”鞠华国说,“第二是填表少了。村干部从被老百姓调侃叫‘表哥表姐’到现在一张表解决所有问题;第三是收入多了。现在我每个月收入比原来多了200多块钱,许多大学生村官多了350块钱,大家干事的心也安定多了。”
画卷里,我们看到了希望。20年多前,全国人大代表、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带领设计师走进贵州深山,扎根培训绣娘,打造工坊对接订单。经过20年,夏华的团队培训了2500多名的绣娘,建立了1600座家庭工坊,探索出一条民族手工艺数字化、时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创新模式。
“‘依文·中国手工坊’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伦敦等几十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启动了近600场深山集市,让深山绣娘的产品走进都市生活,深山集市也因此成为绣娘们展示手艺销售产品的新场景。”夏华说。
有着60多年绣龄,如今已78岁的黔东南州台江县潘玉珍,带着女儿、孙女在深山集市的平台上年收入百万元。黔西南州贞丰县的布依族独臂绣娘梁忠美,绣的栩栩如生蝴蝶再也不是家乡小集市只能卖几十块钱的商品,通过设计的设计,成了最时尚的服装包包等时尚产品,月收入也超过万元。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胜林介绍了贵州花江峡谷大桥这一“超级工程”。
“这座桥梁不仅是我国交通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也是新时代中国基建实力的生动缩影。”张胜林介绍,这是一座位于世界自然奇观“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风景区核心地段,全长2890米,主跨径达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横竖都是第一”的世界级桥梁,彰显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高度。
“大桥所在的六安高速,将成为串联黄果树、花江大峡谷等景区的‘黄金旅游线’,预计每年可吸引百万游客,带动沿线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还将打造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成为贵州桥旅融合的3.0版。”张胜林说。
现场,满是“枝叶总关情”的暖意和温情。两个多小时的开放团组活动,如同一扇了解贵州的窗户,奋进在高质量发展征程的贵州,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锚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精彩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诗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