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3000亩智慧农田里,农机手姜永战轻点鼠标,30台无人灌溉设备立即在麦田里伸展“双臂”,根据土壤墒情监测数据精准补水。这个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把式,如今成了玩转大数据的“数字农夫”,他的工作场景正是新区春耕“智慧升级”的生动缩影。
在姜永战所在的同富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160余套物联设备如同“田间哨兵”,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EC值、虫情等30多项数据,在智慧大屏上构建起动态数字地图。当系统监测到某地块蚜虫密度超标时,无人机群立即起飞执行精准施药,3000亩农田病虫害防控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这套“大数据+AI”系统已累计监测20余万亩粮食作物,风险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去年小麦赤霉病暴发期,系统提前48小时发出预警,指导农户错峰施药,挽回损失超千万元。如今在大场镇,“靠天吃饭”正被“知田而作”取代,智慧农业让传统春耕焕发新生机。
与此同时,无人机培训为春耕注入新动能。在大场镇现代农业示范园,64名“飞手”学员通过模拟舱练习精准操控。今年2月以来,新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合作社开展“理论+实操”培训,通过4轮系统教学,培育出会开无人机、懂数据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传统人工打药一天最多10亩,无人机1小时就能干完200亩。”学员李建军展示着刚考取的植保无人机操作证,如今他的服务半径已覆盖周边3个乡镇。合作社引入的无人驾驶拖拉机,配合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厘米级耕作,每亩地可增产5%。这些“空中尖兵”不仅提升作业效率,更推动农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科技赋能带来的倍增效应正在显现。大场镇通过智慧农业系统实现每季每亩节本增效600元,水肥利用率提升30%。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普及,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加入“新农人”行列,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我们正在构建‘天上有云(大数据平台)、地上有网(物联设备)、空中有翼(无人机群)’的现代农业体系。”新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农具”,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西海岸方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