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粮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让农民增收致富走上快车道,更为农民就近就业、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烟+N”多元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入推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有一支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力量——烟草产业工人队伍。
烟农们在每年4月至9月开展烤烟生产,在7月至10月间,充分利用烟叶收获后的土地空闲期,抢抓节令种植玉米或大豆等农作物,不仅实现“一田多产”,还为群众提供就近就地务工。这一模式的推广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普者黑产业工人队伍在蔬菜基地务农。
“我就是个普通的烟农,以前只知道按老一辈教的方法种烟。”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的张伟军说,“自从这两年开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张伟军介绍,文山州丘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了一系列专业技能培训,从农机操作实用技术到烤烟生产基础知识,再到烟叶烘烤和分级技巧等,一应俱全。“我参加了所有的培训,每一回都听得津津有味,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现在,我不仅掌握了烤烟种植的全套技术,还能为村里的其他烟农提供农机服务和烘烤指导。”
在烤烟育苗季节,张伟军忙碌在育苗工厂,用他的专业技能服务好每一株烟苗,确保都能茁壮成长。到了烘烤季节,他的烘烤技术更受大家欢迎,他忙碌在一座座电烤房之间,为群众烘烤出一窑窑色泽金黄、飘出清香的烟叶。“去年,我还负责村里10座电能烤房的专业化烘烤服务,很多烟农都愿意把烟叶交给我来烘烤,因为我能保证烘烤出来的烟叶品质上乘。”张伟军自豪地说:“这样一来,我不仅能通过种烟挣钱,还能为其他烟农提供技术服务增加收入。比起以前为了供养孩子不得已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来说,现在的生活更富足、更有盼头。”
文山州各烟区深入挖掘年度种烟致富典型,算清收入明细账,重点宣传烤烟种植的经济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和兼顾家庭的重要性,增强烟农的种烟信心和积极性,以更具说服力的群众致富故事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发展,形成了家门口创业务工潮。
在推动烟草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认识到产业工人是烟草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推动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稳定、强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支撑。为此,制定了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以“政府领导、烟草主导、村社组织、多方参与、农民受益”为建设思路,旨在打造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既解决烟叶生产用工难的现实难题,又解决农村“一老一小”的现实痛点。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多渠道、大范围壮大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转变为家门口就业的新型产业工人。同时,通过建立烟叶产业工人队伍数据库,及时掌握产业工人的基本情况、专业技能和评定级别,为后续培训和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丘北县腻脚乡腻革龙村的普迎安从小就有一个当上农机手的梦想。“我从小就喜欢机械,以前看到那些老式拖拉机都非常羡慕,但从没敢想过自己长大能开上这么先进的拖拉机。”普迎安站在他的拖拉机旁,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台拖拉机还装了北斗导航辅助系统。”
机耕专业化服队对开展烤烟、蔬菜基地整地服务。
2024年,普迎安不仅参加了产业工人培训,还学会了大型拖拉机驾驶技巧,掌握了农机维护和保养知识,“现在我都是提前抓好自己家烟田整地、起垄等烤烟生产前期工作,空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去帮其他烟农开展烟田服务了。”他笑着说,“每次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笑容,我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提供农机服务外,普迎安还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其他产业服务。“农闲时节,我还去帮种冬白菜的种植户犁地,一年到头都有事情做,保证家庭经济有稳定来源。”
为了提升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指导合作社探索建设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或培训班。根据用工计划,每年分批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人至少掌握一项烟叶生产、分选、农机操作等专业技能。同时,还积极与蔬菜基地、复烤厂等联动,整合培训政策资源,瞄准烟叶生产和烟农增收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了一批烟叶生产“三师一手”、非烟产业技师等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据统计,2024年,全州组建烤烟专业化服务产业工人近4000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长为烟叶生产的中坚力量,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就业。
“我们树皮乡户均种烟面积接近30亩,再靠各家农户单打独斗、争抢用工,已经不适合产业发展需求了。因此,我们不仅要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还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丘北县树皮丰信烤烟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窦友江说。
据窦友江介绍,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为烟农提供从整地、育苗、移栽到烘烤、分级、烟叶运输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同时,还积极引进新农机、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烟叶质量。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强的产业工人。
作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窦友江不仅在自己的烟田里发挥着专业技能,还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各项服务活动。他经常带领合作社产业工人到其他乡(镇)或其他农产品基地提供服务,不仅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烤烟用工的稳定性,还能让工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
随着烟粮融合的深入探索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烟农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可持续增收的转变。像张伟军、普迎安和窦友江这样的故事,在文山州烤烟产业中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深远意义,也展现着文山州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在文山,烟粮融合正引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更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与政府携手,通过技能培训与政策支持,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浦绍阳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