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东村的百亩农田里,冬小麦已陆续返青,村民李念屯正在查看小麦长势。近两年,他将自己家的5亩地流转给村集体,原本需要农忙的他,今年却闲了下来。
李念屯说:“家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上班了,我和老伴年纪又大了,下地劳动不方便了。现在我们把地流转出去,再也不用为种地操心了,年底还能拿30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
近年来,张茅乡健全完善了以村为单位、以村集体为载体、连片承包的流转模式和经营方式,成立数十个以集体和农民为捆绑的专业群团组织,村集体与种植企业协商,将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由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主动提供流转服务费,就地吸纳村民就业,为广大群众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渠道。
在村集体和合作社的牵头带动下,东村、南头、西崖村、草地等村与黔豫农业等域内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1万多亩,打造万亩高粱示范片区,年吸纳闲散劳动力200余人次,在带动50余户脱贫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的同时,平均增加流转村集体收入5万余元。
麻塘湾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用集体流转的土地为资源,成功与三门峡虢丰农业有限公司签约,促成企业在该村建成占地58亩中草药育苗基地,辐射周边3000余亩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增收80余万元,增加集体收入10万余元。
瓦山沟、庙坡、丁家庄等村建设30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大力发展连翘、柴胡、板蓝根等中草药种植产业,打造了中药材种植经济带,为群众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使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达1万余元。
“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规模连翘育苗、种植业,有效带动农户实现增收。”瓦山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多丽心中揣着一本明白账,“农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在连翘育苗、加工基地干活的农民,每天能收入六七十元;农户自主采摘野生连翘不仅每年能增收4000元以上,而且加工基地还负责连翘的回收,收益有保障。”
强国必先强农,张茅乡通过土地流转举措,有效破解“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难题,通过整片流转土地,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土地集约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农业提质增效。
作者:贺海波 马雪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