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海口美兰:农业新质生产力浇开乡村振兴之花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唐亚华
  • 作者:雍敏 邓卫哲等
  • 2025-03-11 11:37:37

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旁,一场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依托咸淡水资源的独特优势,演丰镇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红鲷鱼的新模式,既守护了红树林生态,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工厂化养殖”

演丰镇毗邻红树林保护区,海水与淡水交汇形成的“半咸水”资源,成为养殖业的天然优势。这种水质不仅能祛除鱼虾泥腥味,还能增强免疫力,使红鲷鱼肉质更鲜嫩、口感更佳。

在枷椗山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18个直径8米的圆形养殖桶整齐排列,红鲷鱼在恒温、增氧的“豪华别墅”中游弋。负责人张贵生自主研发的“阶梯式节能流水增氧养殖循环装置”,通过地下净化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养殖成本降低30%以上。配套的“稻鱼虾立体恒温种养共生系统”将鱼类排泄物转化为水稻养分,形成闭合生态链,成功破解盐碱地农业难题并获国家专利。

156432红鲷鱼生态养殖基地。

通过精准控温、智能投喂和病害防控技术,基地红鲷鱼年产量突破20万斤,且肉质紧实弹牙、无腥味,成为海南鲷品牌中的“明星产品”。2024年海南冬交会上,“枷椗山居”红鲷鱼签下多笔长期订单,产品远销广东及全国。

生态与经济:从“矛盾”到“共赢”

过去粗放养殖曾导致东寨港水质恶化至劣Ⅴ类,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一度消失。近年来,美兰区通过退塘还林、湿地修复和循环农业,红树林面积从2.3万亩扩展至2.6万亩,水质恢复至Ⅲ类,鸟类记录从180种增至229种。

枷椗山基地的循环模式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红鲷鱼养殖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达6000元。

产业融合:从单一养殖到“三产联动”

枷椗山基地还配套建设生态民宿、乡村书屋和垂钓体验区,打造“田园综合体”。游客可体验红树林观光、生态采摘和咸淡水美食。

通过电商平台和“公司+农户”模式,红鲷鱼从养殖到加工、销售形成全链条。同时,吸纳22个村集体入股,年分红超200万元,还解决了21名村民就近就业。2025年美兰区计划扩大工业化循环养殖至1000吨,并推动海南鲷、咸水鸭等地理标志品牌建设。

156433农户展示红鲷鱼。

张贵生计划开展养殖培训,推广稻鱼共生系统,帮助村民实现“小成本、高收益”。山尾村村民陈长鑫期待:“新技术普及后,全村收入都能翻番。”

美兰区正以红鲷鱼为标杆,拓展咸淡水鸭、鹅及盐碱地作物(如海虫草)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业向科技化、绿色化转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依托红树林生态优势,建设全国领先的咸淡水农业示范区。

从濒危鸟类的回归到红鲷鱼的“游”向全国,演丰镇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联农机制,农业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绿水青山写下充满生机的注脚。

作者:王聘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雍敏 邓卫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