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春夏归,凛凛秋冬来。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仁兴镇大平坝,冬天的仁兴镇,树枝上早已退去了绿,有了大片的黄。而眼前的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上却被绿肥、萝卜和小麦铺成了“绿地毯”。
在云南省仁兴镇古城村,大田里晾晒着一排排萝卜条,给冬日里的村庄点缀了颜色,增添了丰收的景象。
张俊在田间晾晒萝卜条。祝溶 摄
今年49岁的张俊,是禄丰市仁兴镇古城村人,种植烤烟已25年有余。“我们家就我一个,22岁退伍,外出打工了两三年,为了能照顾父母,回到村里。”张俊说。
张俊家里有6亩土地,2002年外出打工回到村里便开始发展种植业,种烤烟成了他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家有两个娃,一个在上高中、一个上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想要从土地上获得更多收入,只有扩大种植规模。”张俊说,他从最开始租10亩地到2017年扩租到19亩,而投入成本也在逐年上涨。“一年忙到头每亩地经营下来纯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好几次都想放弃不种地了。”张俊说。
当地村民有“二盼”,一盼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关键解决机械下田和农业用水的问题,二盼之前分散在各处的细碎耕地可以连片。只要土地平整,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农机就能下田,村民就能发展规模化种植。
为办民之所盼,2024年3月,楚雄州烟草公司投资了769.59万元,在仁兴镇大平坝建设高标准农田3065亩、铺设管网1条长度11.66千米、沟渠3条长度2.96千米、砂石机耕路5条长度5.64千米。
“得知要建高标准农田时,我激动地和父亲说了想再租地的打算。”张俊说。
2024年4月底,仁兴镇大平坝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完成,有1820亩土地种上了烤烟,有1245亩土地种上了玉米,整治后的农田配有中沟和边沟,并根据地块习惯水流方向在适当位置留了排水通道。同时采用“长藤结瓜”式科学布置水池、管网、闸阀井等田间灌溉设施。
来到张俊家租种的高标准农田里,他正在忙着晾晒萝卜条。“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在这儿又租了42亩地,现在共种植经营着61亩。”张俊说。
高标准农田将原有分散零乱的巴掌地、撂荒地小改大、短变长,形成田、水、路、桥、涵的完整配套,提高耕地质量。
“这大片高标准农田滴灌全覆盖,原来人工一天浇灌20多亩地需要8个工左右才能完成,现在一个人15分钟就搞定了。”禄丰市仁兴镇农友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社长刘明华说。
这片高标准农田,结合土地整理地块分布及道路通行量,在每块田块适当位置都建设了机耕便道,方便农机下地作业。
过去因受地形限制和人工成本影响,村民们认为节省劳力的工具不必出现,即使出现了也经不起人力的竞争,很少用机械。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农村劳动力的紧缺,村民们便开始尝试使用各种小型的机械下地作业。
今年,大平坝高标准农田,除了采收环节,其余农作物机械化率均为百分之百。原来村民们会考虑田里使用机械掉头次数、用时、用工等。
“农作物栽种前,我们一般提前5天进行整地打塘、理墒,然后移栽作物,接着盖膜,整个移栽前需要人力是5个工一亩一天,每个工是120元一天。而现在,全部机械化作业,2个工一天就可以全部完成作业。”刘明华说。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村民们进行了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烟后作物种植,小春推广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萝卜等经济作物。据了解,2024年仁兴镇萝卜种植面积在30600亩,产值预估突破1亿元。
“现在,老父亲会时不时跟着我去田间地头帮忙,看着农机在几十亩田地里来回作业,不禁感慨‘铁牛’就是厉害。”张俊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升完善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加了土地产出率、提高了土地流转租金、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增强了作物防灾抗灾能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祝溶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