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武汉农商行以金融之力赋能绿色转型,通过专项信贷支持、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助力打造生态农业标杆项目,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金融动能。截至目前,武汉农商行已投放绿色农业贷款89.13亿元,服务企业397家,用金融之笔绘就了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交融的壮美画卷。
绿色金融“点绿成金” 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图为武汉农商行新洲支行工作人员走访某种植合作社
武汉某种植合作社是新洲区三店街的绿色“新星”,该合作社流转了周边3个村共315亩土地,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凭借对本地土壤和气候的精准把握,合作社精心培育出茶梅球、红花继木、银姬小蜡球、红叶石楠球等优质品种,产出的花卉和树木姿态优美、种类繁多,不仅畅销武汉周边地区,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各地,年销售收入达400万元。
随着业务的拓展,该合作社扩大了种植面积,引进了苗木、花卉新品种,但由于应收账款未及时收回,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武汉农商行新洲支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中了解到合作社的资金需求,迅速组建专业团队赴企业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其缺乏抵押物的特点,引入省农担担保,运用“楚银贷”产品成功为其发放贷款130万元。
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合作社顺利引进苗木新品种,并购置了智能灌溉和施肥设备,种植效率提高了30%,预计年销售收入将提升至600万元,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生态“颜值”的双向奔赴,助力美丽新洲打造现实版“绿野仙踪”。
产融协同“精准滴灌” 厚植生态农业根基
在长江新区武湖农场内,武汉某农业公司打造的“农耕年华风情园”镶嵌在一片郁郁葱葱的丛林中,园区内种植了香樟树、栾树、银杏、樱花、桂树、海棠等观赏树木8万多棵,总价值约3100万元。这里既是武汉市民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武汉农商行的绿色金融示范点。
图为武汉农商行盘龙城支行工作人员走访某农业公司
今年初,该公司计划启动绿色生态循环项目,打造集农业体验、科普教育、田园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城市绿洲”。武汉农商行盘龙城支行针对该企业的生态种植、智慧大棚、循环农业等“王牌”项目,为其量身定制“绿色信贷包”,提供 700万元低息绿色贷款,优先用于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环保设施建设,大幅降低了企业绿色转型成本,助其轻装上阵。
在武汉农商行充足的资金支持下,该公司已建成 3000亩生态森林基地,年固碳量超 1000 吨,宛如一座小型“绿色碳库”,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氧气森林”。
银企共建“绿色行动” 共绘美丽中国图景
图为武汉农商行咸宁分行工作人员走访某农业科技公司
咸宁市某农业科技公司在崇阳县天城镇流转了10000余亩土地和林地,精心构建起“花海观赏区 + 中药材种植 + 林产经济”的立体生态矩阵。500亩药材基地、680亩楠竹和杉树种植基地像“绿色卫士”般筑牢水土流失保护屏障,黄精、白芨等道地药材在林下蓬勃生长,实现林下经济增值,年增值收益超百万元。
然而,林业经营“投资周期长、抵押物不足”的行业痛点如同横亘在公司发展道路上的巨石,使公司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状态。武汉农商行咸宁分行作为该企业的合作银行,主动上门对接、组建精锐服务团队,利用“楚银贷”产品,迅速为其发放了300万元信用贷款,同时实行3年滚动授信方案,为企业的苗木管护、设备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确保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让企业在这片绿色沃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催生出令人瞩目的“乘数效应”。如今,企业新培育的500亩竹林预计年固碳量达500多吨,中药材初加工车间的投产预计带动周边 400余户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0万元,助力乡村经济的脉搏更加有力地跳动。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滴金融“活水”到一条绿色产业链,武汉农商行以“植绿、护绿、兴绿”的担当,书写了金融服务逐“绿”而行的生动答卷。未来,该行将继续锚定“美丽中国”目标,深化绿色金融创新,让更多“绿色经济”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为高质量发展增添鲜明生态底色。
作者:黄琪悦 方婧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