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云南云龙县:指尖绣出幸福花,致富路上甜蜜蜜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杨梓逸
  • 2025-03-14 16:50:02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关坪乡的群山之间,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白族妇女正用五彩丝线在布帛上飞针走线。指尖流转间,太阳花、牡丹、双鸟等图案跃然其上,既承载着山地白族的文化密码,更绣出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

作为当地多民族聚居地的文化名片,白族刺绣正以“非遗+”模式,为深山里的妇女铺就一条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

关坪乡作为汉、白、彝、傈僳等民族的共生家园,白族刺绣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新娘无绣不成婚”的习俗在这里延续百年,从绣花鞋、太阳花围腰到双鸟腰带,每件嫁衣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技艺密码。

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明祥抚摸着牡丹纹样的围腰介绍:“单数绣花暗合白族‘崇阳尚奇’的古老哲学,三朵寓三阳开泰,七朵祈七星高照。”这些用色大胆、构图精巧的纹样,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是山地白族对自然崇拜、生命礼赞的物化记忆。

杨会芬家中庭院摆满的绣品。云龙县融媒体中心 供

在元里场村民小组,杨会芬家的庭院常摆满各色绣品。这位“80后”带头人将刺绣从个人爱好发展为产业,组织留守妇女利用农闲制作绣品。“家里主要收入来源是靠烤烟,以前种烟一心都扑在地里,哪有时间想别的。如今机械化发展起来省力,烟站和合作社每个生产环节都会来指导帮忙省心,我也能腾出手来做点绣活。在放羊时绣个鞋面,带孩子时勾个荷包,去年靠卖绣品就增收5000多元。”村民李大姐边说边展示手机里接到的订单。目前,10余名妇女实现“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年人均增收超3000元,传统技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

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58岁的杨明祥创新推出“传帮带”机制,推动刺绣走进校园课堂、登上非遗市集、亮相短视频平台。将“错针绣”“盘金绣”技法系统整理进行教学。“不能让老手艺锁在箱底!”杨明祥话语铿锵,眼神坚定。

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明祥介绍牡丹纹样的围腰。云龙县融媒体中心 供

夕阳西下,关坪乡的绣娘们又聚在百年核桃树下,针线在粗粝的指间穿梭,山歌伴着笑语回荡山谷。从婚嫁必备到时尚单品,从家传手艺到致富产业,这些大山女儿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既守住了民族文化的根脉,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绣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正如杨会芬所说:“每朵绣花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现在这朵花,终于开在了现实的土地上。”

作者:杨梓逸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