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没?隔壁村朱典玉靠种菜评上正高职称,成专家啦!”“种地的能行?”“咋不行,他早前四处求学,摸爬滚打钻研技术,如今种的菜品质优、销路广,还领着大伙一起挣钱呢!”在青岛即墨一个乡村集市上,两位老农的交谈引得众人侧目。惊叹声中,朱典玉的故事慢慢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朱典玉是一位来自即墨移风店镇的农民,1996年他承包12 亩地开启蔬菜种植之路,经多年实践,他成功种出产量高、口感好、低成本、无公害的蔬菜,产品畅销。此后他不满足于实践成果,注重总结经验,参与编撰技术专刊,在全国性报刊发表十余篇论文,凭借扎实的蔬菜种植技术与深厚理论积累,2021年通过青岛市职业农民高级职称评审,获评正高级农艺师。
远“化学”、重“物理”,开启绿色蔬菜新篇章
1996年,朱典玉踏上蔬菜种植之路时,便决心探索不一样的路径。在即墨移风店镇西朱家庄村承包的12亩地里,他开始大展拳脚。为了掌握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他到处拜师学艺。村里经验丰富的老农,都是他的“智囊团”,同时,他还大量翻阅蔬菜种植书籍,购买各种专业资料,从书本里汲取知识养分。不仅如此,青岛市农科院和各级农技部门成了他频繁到访的地方,只要有学习新技术的机会,他绝不放过。为了学到寿光先进的种菜技术,他多次自掏腰包前往考察。2003年,当村里其他人还对电脑陌生时,他率先装上宽带,一头扎进互联网的知识海洋,搜寻各种种菜“秘籍”。
在乡村种菜,起初大家都觉得肥料撒得多、农药喷得勤,蔬菜产量就有保障。可朱典玉却不这么想,他很早就意识到,蔬菜生产要是一味依赖肥料、农药,土地会越种越贫瘠,蔬菜品质也会大打折扣,更别提长远发展了。朱典玉更多是用“物理”的方式种菜。他巧妙利用自然光照、通风条件来调节蔬菜生长环境。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大棚通风的时长、早晚都有讲究,这能有效控制棚内温湿度,减少病虫害滋生。
经过多年实践,朱典玉的技术水平日益成熟。走进他的合作示范大棚,井然有序的通风设备、遮阳网等设施映入眼帘。在炎热的夏天,遮阳网适时拉开,为蔬菜遮挡强光直射,避免叶片灼伤;到了光照不足的季节,补光灯及时亮起,确保蔬菜光合作用正常进行。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蔬菜生长环境稳定适宜,病虫害少了,品质却大幅提升。他种出的蔬菜,色泽鲜亮、口感鲜美,而且无公害,一上市就备受消费者青睐,价格也比普通蔬菜高出一截,供不应求。周边农户看到朱典玉的成果,纷纷效仿,也开始重视起这些物理管理手段,逐渐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肥料、农药的种植习惯。
不抱怨、主动变,闯出农产品畅销之路
农产品市场变幻莫测,价格波动频繁,销售难题常常困扰着农户。朱典玉深知,行情不好的时候,坐在家里怨天尤人,或是一味等着政府帮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主动出击,才能在困境中突围。
有一段时间,市场上普通蔬菜价格低迷,农户们的菜堆在地里卖不出去,愁眉苦脸。朱典玉却冷静思考,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口味在不断变化,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些大路货自然难有销路。于是,他果断决定带领合作社农户改换品种。他四处奔走,考察各地种苗市场,引进了一系列特色果蔬品种。像颜值高、口感清甜的“水果玉米”,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采摘,采摘价格是普通玉米的好几倍;还有富含花青素、具有保健功能的“浓绿肩高品质西红柿”,在高端果蔬市场上备受关注,订单源源不断。
改换品种只是第一步,精细管理才是确保品质、打开销路的关键。朱典玉对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就拿种浓绿肩高品质西红柿来说,从选苗开始,他就精挑细选,确保种苗健康强壮;种植过程中,他根据西红柿不同生长阶段,精细调整浇水频率、施肥配方。在西红柿开花期,他会提醒农户控制好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利于授粉;到了结果期,又指导农户合理疏果,保证每个西红柿都能充分吸收养分,长得饱满多汁。
在他的带领下,农户们种出的农产品品质过硬,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即使在整体行情不佳时,他们的特色果蔬依然能凭借高品质卖出好价钱。曾经为销路发愁的农户们,如今收入稳步增长,尝到了主动求变的甜头,也更加坚定了跟着朱典玉走精细化农业之路的决心。
守初心、当大V,助力乡亲共赴富裕之约
朱典玉在蔬菜种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心得,还评上了正高职称。这本是他个人努力的辉煌成果,可他却从未把这些荣誉当作炫耀的资本,心里想的始终是如何让更多乡亲们受益。
他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田间地头成了他的“露天课堂”,他经常组织农户现场培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技巧。农户们围在他身边,眼睛紧紧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关键细节。他耐心地讲解着,从蔬菜播种的深度、间距,到如何判断病虫害的初期症状,再到应对方法,事无巨细。
为了扩大帮扶范围,朱典玉还借助网络平台,当起了助农大V。从 2016 年开始,他陆续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 3000 多条助农视频,内容涵盖蔬菜种植的方方面面。有一次,正值早春,不少农户的黄瓜苗受冻,大家心急如焚。朱典玉得知后,迅速拍摄视频,详细讲解应对措施:“老铁们,别慌!先把受冻严重的叶子剪掉,减少养分消耗,然后慢慢给大棚升温,注意升温别太急,控制好通风……”视频发出后,点赞、评论无数,农户们按照他的方法操作,许多黄瓜苗都逐渐恢复生机。
如今,朱典玉依旧每天奔波忙碌,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记者跟随他走访农户时看到,他手里的小纸条上记满了当天要去的农户信息,少则五六家,多则十二家。不管多忙多累,只要农户有需求,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耐心解答问题,帮助解决困难。
在他的努力下,青岛恒源顺生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省、区、市三级示范合作社和山东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等荣誉,他个人也斩获即墨工匠、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教师、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齐鲁乡村之星等诸多殊荣。但朱典玉最看重的,还是农民们丰收时的笑容,他常说,我的初心就是做给乡亲看,带着乡亲干,帮着乡亲把钱赚!
“目前全市乡村人才总量达41万人,众多“田秀才”“土专家”取得农民职称,朱典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构建政策体系,培育了大量乡村人才,相信在政策的持续助力下,会涌现更多像朱典玉这样的人才,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