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后,总书记的首次赴地方考察。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走进这片青山环抱的秘境,扑面而来的是酸汤的香气与糯米酒的甘甜,耳边萦绕着优美的侗族大歌,走在街上,乡亲们和游客还沉浸在总书记来到寨子里的幸福回忆中。
肇兴侗寨寨门
搞好社会治理,让矛盾不过夜,小事不出格
在信团鼓楼,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向总书记讲述近年来的村寨变化和幸福生活。
“昨天总书记和我们就坐在信团鼓楼的火塘边,给总书记报告寨子里社会治理情况,说到‘矛盾不过夜、小事不出格’的土办法,总书记笑着说,这不就是活起来的枫桥经验嘛!”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回忆说。
东家的牛吃了西家的草,商户客栈排污与村民起争执,游客和商户村民有矛盾……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从黎平县供销社退休回乡发挥余热的陆劲松,攥着“寨管委”的红本本调解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现在每月初一鼓楼议事,旅游分红按股算、鼓楼修缮轮流担,款约里写得明明白白!”陆劲松说。
“立寨先立款,无款不成寨”。肇兴侗寨将传承千年的“款约”制度与现代基层治理结合,建立“寨老议事会—鼓楼会—户代表会”三级自治体系。这种“小事不出团、大事不出寨”的自治模式,让侗寨在文旅开发中始终保持发展定力。
“总书记说我们的工作很好,对于基层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农村很有必要的。”陆劲松说。
驻村第一书记徐信基说,聆听了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我们一定要感恩思进感恩奋进,充分利用“党建+文旅”的方式,带动我们当地的群众增收致富,让我们当地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肇兴侗寨一角
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有居民1273户、5261人,其中侗族人口5184人,占比98.5%,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在村寨里集中呈现。这里既有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也有以吉尼斯世界纪录——侗族最大的鼓楼群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还有以侗族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服饰文化等。
“总书记夸我们的蜡染手艺好,说要让民族文化活起来!”3月18日上午,陆勇妹抚摸着传承百年的“三鱼共头蜡染”,沉浸在满满的回忆中,这位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怎么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还能和总书记面对面的交流。
陆勇妹清晰记得总书记俯身端详作品的场景——从纹样设计到制作工艺,从非遗传承到产业发展,总书记关切询问的每一个细节。
作为侗族靛染技艺的传承人和贵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陆勇妹自幼浸润在纺纱织布的韵律中,她突破传统模板束缚,将侗寨鼓楼、风雨桥等文化符号融入创作,让千年蜡染焕发新生。通过创新“非遗+文旅”模式,她累计举办40余期技艺培训班,免费传授3000余人次,带动1200多名村民实现“守着娃、绣着花、挣着钱”的居家就业梦想。
“要让侗家手艺生生不息,用指尖经济托起乡村振兴。”望着陈列架上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陆勇妹坚定地说。
侗寨的民族文化传承谱系中,不仅流淌着靛蓝的蜡染基因,更飘荡着天籁般的侗族大歌。肇兴村妇女主任陆艳玉带领的布谷催春侗歌队,正用歌声叩开新世界的大门。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充满干劲!”她带领35名文艺青年组成演出队,将侗族大歌编排成游客喜闻乐见的文旅节目。鼓楼前、花桥畔,婉转的歌声不仅年吸引数万名游客驻足,更让队员们的月收入突破3000元,实现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同频共振。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信团鼓楼和村民昨天。3月18日,信团鼓楼前游人如织,身着侗族服饰的群众纷纷前来打卡。
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到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指引着黔山秀水谱写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新篇章。
村民陆志英回忆说,总书记从鼓楼起身,村民们纷纷簇拥过来,热烈鼓掌,高声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高兴地回应说,侗族人民朴实、勤劳、有文化、有智慧,希望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祝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为我们擘画了发展蓝图,指出侗寨不能止步于山水景观,更要深挖非遗文化富矿。”嬴勇秀激动的说,只有让侗族大歌在鼓楼间回响,让蜡染技艺在指尖流淌,侗寨才能保持独特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更多乡亲吃上“文化饭”。
近年来,肇兴侗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00多家,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
投身肇兴文旅热潮的,既有土生土长的侗家儿女,也有被侗韵吸引的异乡追梦人。经营民宿11年的田澜春便是后者。2013年一次偶然驻足,让深圳白领与千年侗寨结下不解之缘。次年,他毅然关掉深圳的公司,在寨门旁支起“瞰肇兴山水美宿”的木牌。
十年光阴,田澜春从“外来者”蜕变为“侗家人”。见证寨门外的水泥路变成青石板文旅步道,目睹外出打工的后生骑着摩托返乡创业,更亲手将30余位村民培养成民宿管家。
“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我一定继续带动父老乡亲们增收致富,寨子的未来一定给力!”谈及总书记到肇兴侗寨,田澜春更是激动不已。
“美丽的侗寨哎,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给党,唱给党……”《侗歌声声唱给党》悠扬的旋律在肇兴侗寨鼓楼群间久久回响,久违的阳光洒在寨子的每个角落,空气中氤氲着温暖的气息,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在侗寨口耳相传,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不竭力量。
3月18日,信团鼓楼前游人如织,纷纷前来打卡。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