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广袤农田里,中国青年学者李博士正与当地农场主探讨节水灌溉技术;而在中国山东的苹果种植基地,澳大利亚农业专家“老史”正手把手教果农使用病虫害监测APP。这样的场景,正是中澳农业合作从“买卖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正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者研究表明:“农业合作不仅是产业链的‘物理连接’,更是文化共情的‘化学反应’。”
一、政策双轮:从“小麦换羊毛”到全链协同
当前,双方农业合作已逐渐呈现形成“‘政策协同+市场驱动’的双螺旋结构。”这一论断在最新数据中得到印证:2024年中澳农产品贸易额突破120.37亿美元,较自贸协定生效前实现大幅增长。这种转变始于顶层设计的持续深化,自1985年中澳农业联委会机制建立以来,两国已形成“年度磋商+专项对接”的常态化合作。2024年11月,中澳有机产品认证互认合作意向书的签署,标志着困扰双方多年的标准壁垒迎来新的突破——澳大利亚的有机奶粉,未来可凭一张证书直通中国14亿消费者餐桌。这不是简单的认证互认,而是两国农业标准体系的深度融合。
全产业链建设也正在澳方落地为具象的合作场景。在西澳大利亚州,我们与当地正在进行的全方位覆盖、全链条创优的合作共建的“小麦全链走廊”,实现了从品种选育、智慧种植到港口仓储的全流程协同。研究表明,该模式使每吨小麦的中国市场溢价达到120美元,澳方农场主收入增长25%。
二、文化破圈:从“技术嫁接”到“情感共鸣”
“三年前,我们在珀斯谈合作,澳方坚持要去看原住民的火耕遗址。现在,他们主动要求参观哈尼梯田的农耕系统。”回忆起双方农业交流的变化,感慨万千。这种转变,源于两国在土地文明中找到共情点。
双方学者陆续将云南哈尼族“四素同构”系统与澳洲原住民火燎播种法并列研究发现,两种文明都在追求“与土地共生”。参与研究的专家指出,双方已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育种,培育出的“中澳双抗小麦”,既保留了云南红米的抗旱基因,又植入了澳洲硬麦的抗锈病特性。
青年群体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在河北赵县的苹果园里,澳大利亚留学生艾米丽的“抖音种田记”已积累数十万粉丝。她镜头下的“冰糖心苹果套袋术”,与澳州牧场的自动饲喂系统形成有趣互动,这种亲密的民间交流有利于进一步转化为贸易增量。
三、链式创新:在跨界中重构价值曲线
中澳高校“矿业+农业”跨界合作,正在改写农业科技史。双方联合研发的无人收割机,同时在华北平原和澳洲小麦带作业,单台设备日收割量相当于传统机械的3倍。“我们把矿山无人开采技术应用到农田,意外发现土壤数据采集精度提升了60%。”项目带头人李教授透露,该技术已受高度重视。
这种创新在产业链各环节持续裂变。一是品种革命:培育的“黄河-墨累”小麦,在宁夏盐碱地试种成功,亩产突破600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5%。澳洲农户汤姆·威尔逊直言:“这比我们预期的耐旱性还要好!”二是数字通商:双方企业共建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澳洲牛排的“牧场到餐桌”全程可查。该系统支撑的“澳洲溯源专场”客单价提升45%。三是绿色循环:我国企业在宁夏的“光伏+牧草”项目,不仅发电固碳,更将优质苜蓿销往澳洲。澳方合作伙伴表示:“这解决了我们冬季牧草短缺的痛点,每吨成本降低180澳元。”
四、破局之道:在磨合中锻造合作韧性
2024年某澳洲乳企的鲜奶滞销事件,曾让行业警钟长鸣。“他们按澳洲标准生产7天保质期鲜奶,却忽略了中国社区团购需要3天内售罄的特点。”分析认为,这类案例倒逼中澳建立“市场适配性数据库”。同时,更系统的解决方案正在落地。
一是数字中枢。“数字中枢”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平台,整合资源、数据和流程,实现高效协同和智能决策的核心节点或系统。“中澳农业合作云平台”有利于整合两国政策、标准、案例库,并提供多语种智能咨询。二是嵌入式人才。“嵌入式人才”是指那些深入融入特定行业、企业或项目,具备高度专业化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有企业推出的“中澳双经理制”,让澳方经理参与中国市场决策。三是利益共享。利益共享通常是指在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合理的机制和分配方式,实现共同受益和长期合作的一种理念或模式。有企业开展的“保底+分成”模式,使澳洲大麦在中国市场价格波动中保持稳定收益。
五、未来图景:从“双向奔赴”到“全球赋能”
站在中澳建交53周年节点,合作呈现三大新趋势:一是技术出海2.0版。技术出海2.0版是指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从单纯的产品出口(1.0版)升级为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的全面输出(2.0版)。双方联合研发的盐碱地稻作系统,开创了“技术+标准+服务”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二是消费圈层化。消费圈层化是当前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数据显示,“澳洲牛油果+新疆核桃”的组合,带动跨境轻食原料贸易增长67%。澳大利亚龙虾与千岛湖鱼头的“海陆鲜配”,成为鲜生爆款。三是减碳同盟。减碳同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合作形式,涵盖国际、区域和企业等多个层面。中澳两国在减碳同盟中的合作案例展示了双方在清洁能源、碳市场和低碳技术领域的共同努力。目标是建立跨境碳足迹核算体系。澳大利亚农业企业使用国际认可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如ISO 14067)计算产品的碳排放,并将数据提供给中国进口商。中澳双方通过合作,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确保了数据的透明性和可比性。
当中国的市场网络遇见澳洲的创新能力,产生的不是简单的贸易增量,而是全球农业价值链的重构。如今,在悉尼鱼市场,中文标识的帝王蟹与山东海参比邻而售;在抖音国际版,澳洲剪羊毛直播吸引百万中国网友围观——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中澳农业合作的鲜活诠释最生动的注脚。
正如,澳大利亚农场主汤姆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不再是卖产品给中国,而是和中国朋友一起创造价值。”从单纯的农产品贸易,到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单方面的技术引进,到联合创新输出,中澳农业合作的升级路径,正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生动注脚典型样本。当黄河水与墨累河的浪花在产业链上层层交叠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贸易数据的增长,更是两种文明在土地上书写的共生故事。
作者:曾祥明 江宜航
【作者曾祥明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宜航系国研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24LLZZA098)”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价值·特质·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24ZX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