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育苗的黄金时节。走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红明村万亩辣椒产业园区智慧育苗大棚内,一排排点好辣椒籽的苗盘整齐地摆放在地面上,喷淋、通风、遮阳等设施一应俱全,无不预示着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动景象。
大佘太镇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和带动农户参与辣椒种植。红明村从2023年开始,联合相关公司,三方合作建设万亩辣椒产业园,在育苗、用工、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今年我们公司承包了大棚育苗工作,采用机械自动化辅助人工的方式进行灌土、点籽、覆土等育苗工序,现在已经开始使用棚里的全自动喷淋系统给苗盘上水、催芽,出苗后等到四月初进行间苗、补苗、铺阻根膜后,四月底就可以往地里移栽了。”内蒙古相关公司工作人员王文琦介绍道。
大佘太镇万亩辣椒产业园按照“一园六区”总体规划思路(即标准化育苗区、种植示范区、智能灌溉区、加工生产区、冷链物流区、产品交易区)建设,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辣椒产业体系、设施农业等相关项目,是集育苗、种植、加工、冷链、交易于一体的辣椒全产业链示范园区。春耕备耕期间,标准化育苗区通过引进专业机械化穴盘育苗播种机、自动喷淋机、移栽机等设施,实行集中育苗管理,有效提升种苗成活率和播种效率,为之后的辣椒苗移栽工作提供保障。育苗结束后,推行“一棚多用 接茬轮作”模式,育苗大棚内复种番茄、芹菜等节水作物,实现提高大棚经济附加值、调整种植结构节水控水、带动周边农民工就业的发展目标。
“今年我们村里已经完成了51个育苗大棚35万余盘的辣椒育苗前期准备工作,共引进6台播种机、雇佣外来务工人员50余人,每人每天能挣到200到300块钱。后期在产业园进行椒苗移栽、除草、采摘、加工等还会吸引更多的务工人员,辣椒产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红明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林高兴地说道。
聚焦业兴民富目村,打造景美人和新村,大佘太镇在做好“党建+产业”文章的同时,在乡土人才的建设上也有新办法,去年建成的人才驿站,拥有78人的本土产业人才,建成域内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各1所,经常组织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土专家”“田秀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产技术、植保技术指导等“送技上门”服务,把人才工作做在了田间地头。
“驿站里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了,我们9人团队主要从事辣椒品种筛选、测土配肥、水肥一体化管理、智慧农业,我们正在申报市级科技小院,希望能够吸收更多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参与到当地作物育苗、种植、管护等各个方面,做出成绩。”云博农业科技公司驻站指导技术员陈冰说道。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现有的万亩辣椒产业园区和人才驿站,融合育、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及设施农业各方面发展优势和人才资源,逐步延长补强辣椒产业链,力争将佘太的万亩辣椒产业园打造为自治区级产业园,实现我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佘太镇党委书记王永亮说道。
作者:杜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