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安徽合肥充分发挥科创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深化农业科研专家服务农业的供给机制改革,坚持将其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集聚创新转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持续推进工作创新与载体建设,着力畅通涉农科研专家把“论文”写进“农田”“实验室数据”转化为农业“实物”产出的赋能通道,有效构建了农业首席专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田间指导、技术培训等领域“产、学、研、推、服、用”赋能平台。
构建专家工作室+专业团队的赋能平台,把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纳入市委人才工作统筹一体建设,先后组建了5批次77个专业的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工作室吸引了来自安农大、省农科院、安农等院大学大所和部分涉农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近1000位专家学者加入工作室专家团队。
2024年新组建了小麦种植等19家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首次将宠物经济、乡村研学游等农业农村领域新赛道纳入范围。健全制度规范+目标导向的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合肥市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年度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市级专项资金使用支出正负面清单》等制度体系,对工作室实行管理期内的目标任务管理,促进了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运行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
建立效能考核+绩效评估的评价机制。按年度对运营的首席专家工作室开展年度工作绩效述职考核。聘请第三方审计事务所对到期的首席专家工作室进行资金审计。同时,加强常态化督查管理,开展不定期走访,进行季度工作成效评价。2024年,走访工作室26个,督查32次,编制简报8份。新机制的构建,有效释放了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及其团队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新动能。
促进了“壮”产业。仅2024年就新建立了生产示范基地26个,催生壮大了一批如宠物经济、长丰草莓、食用菌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上规模增效益。催生了“新”技术。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围绕各自行业技术特点,攻关一批关键技术难题。2024年研发农业生产等成果185项,制定标准41个,获得科学进步奖、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等31项。
推动了“转”落地。健全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专业团队+基层农技推广+经营主体的“四新”成果推广“直通车”。已累计推广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成果转化转让91项。如生猪养殖工作室研发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疫苗转让本土企业安徽东方帝维生物制品公司,研发成果在全市推广使用。
提效了“联”主体。推进首席专家“包县联户”服务,组织开展示范培训,培养农业技术骨干4192人,举办培训班230次,累计培训农民2.3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5.3万户以上,有效提升全市农业行业生产经营人员的科技水平。每年重要农事农时等节点,开展百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种养大户服务,编印《寒潮降水油菜田管应对措施》《稻茬小麦预防冬季寒潮、涝渍的关键技术》等技术运用系列手册,年均服务农业企业、种植养殖大户达3000多个。
带动了“富”农户。专家工作室依托示范基地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干,助推创业增收。如,水稻育种专家工作室的“粮饲兼用型”脆秆稻,已规模示范推广5000亩,实现“稻谷粮用、秸秆饲用”“一稻两用”,亩产水稻达650公斤、鲜秸秆产量达到1.4吨,亩均为农户增收300元。稻虾综合养殖工作室创新稻虾种养新模式,亩均生产优质商品虾产量100kg以上、水稻550kg,综合效益提高20%,亩均增收500元。
提供了“智”支持。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全市农业生产、宠物经济、农业面源污染等方案、规划制定、政策服务,提供专业智力支持。2024年参加市、县(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工作活动142次。
作者:饶东平 吴正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