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宁夏固原: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助力群众稳定增收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唐亚华
  • 作者:张国凤 何杉
  • 2025-03-24 14:49:20

近日,宁夏固原市政府主导的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现场推进会在西吉县召开。通过实地学习和现场交流晒亮点、比成果、提质效,对稳内拓外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再安排、再部署、再深化,推动群众就业与增收实现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固原市劳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输送务工人员20.92万人(县内8.25万人、县外区内7.87万人、区外4.8万人)、同比增长20%、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70%,实现劳务收入14.29亿元、同比增长34%,取得了“开门红”。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12.73万人,组织化程度达到60.8%。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固原市谋划开展早,深入实施“个十百千万”行动,以及“点对点”劳务输出的有力推进。

固原市在推进劳务输出工作中加大推进力度,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以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双组长”推进机制,各县区均成立了劳务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措施,为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提供了坚强保障。使用高效协作机制,完善“山海联动、山川联动、市县联动”就业促进机制,建立“市劳务管理服务中心、县劳务总平台、乡镇劳务工作站、村劳务工作队”四级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市级统筹、县区实施、乡村联动、市场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固原市完善服务保障质量,完善人岗对接机制,对固原市劳动力就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精准对接用工企业,建立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目录,征集岗位3.2万个。落实直补个人、直补企业培训机制,项目化、清单化推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和农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今年以来已培训7732人;发挥33家驻外劳务站点作用,全面做好岗位收集、信息发布、劳动维权等服务。

稳定就地就近就业是开展劳务工作的基础工程,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持续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下一步,固原市将继续精耕细作稳定就地就近就业,主要有以下措施。

在促进就业的实践中,固原市始终坚持聚力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产业是稳定就业的根基,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方向,挖掘用好固原“四色”资源优势,精耕细作走好“一三二”产业发展新路子,强化产业发展协同,将扩大就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出发点,做大做优做强肉牛、冷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纺织服装、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文旅康养、特色餐饮、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

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载体。固原市坚持培育壮大一批、引进落地一批、合作发展一批“三个一批”思路,集中力量实施市场主体梯次培育计划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行动,推动就业提质扩容。坚持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引育企业,大力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树牢“吃干榨净”理念,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文章,真正把固原有特色、有效益、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起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坚持发挥园区平台作用,全市域统筹规划布局、整合提升,推动园区“腾笼换鸟”,全力支持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企业入园发展,加快培育2个百亿级、3个十亿级园区。

同时,劳务品牌也是带动就业的“金招牌”。固原市还提出要坚持立足自身“育品牌”,把培育劳务品牌作为打造“六盘山”系列区域公用品牌的重要一环,建立劳务品牌资源库,扩大劳务品牌规模,聚力打造“固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建立劳务品牌资源库,扩大劳务品牌规模,聚力打造“固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同时,坚持对接市场“强品牌”,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提升劳务品牌质量。

固原市还多措并举,扩大外出务工规模。一是拓展就业渠道,提高访企拓岗的针对性和适配度,确保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留得下、挣到钱。二是优化就业政策,推动财政、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构建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的局面。三是提升就业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务工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市场需求。

固原市委书记滑志敏表示:劳务输出是固原市群众的“铁杆庄稼”,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固原市将坚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始终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通过政府主导的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促进群众稳定可持续就业、稳定可持续增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固原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实习生 何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